我所教授参加第21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介绍 About  |  研究人员 people  |  学术动态 Events  |  科研项目 Projects  |  学生教育 For Students  |  资料下载 Resources  |  图片 photos  |  友情链接 links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Hebraism,是希伯来文明,还是希伯来精神?——马修·阿诺德的Hebraism及其在中文语境的解读与...
2019-06-03   (点击: )

   

 

[5月31日,我所傅晓微教授应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研究协会邀约,于西区教学楼阶梯教室B2-1为全校师生开展了一场关于Hebraism及其汉译解读与误解的讲座,探讨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 1822~1888)的Hebraism在中文语境下译为“希伯来文化”的原因与误读。]

学界误读:缺乏理解,过度想象

“两希”(希伯来与希腊)是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方学者热议的话题。傅晓微教授指出,中国学术界将“两希”中的“希伯来精神”(Hebraism)误译为“希伯来文明”实属缺乏阅读原文,又在他人误译基础上过度延伸的误解。

追溯词源:Hebraism指向思维倾向与道德冲动

傅晓微教授将Hebraism的词源追溯至海涅(Heinrich Heinem , 1797~1856)。他最早用希腊人、犹太人对比西方文化中两种精神的不同,并提出“16世纪出现了双重的文化复兴——希腊文化(a Hellenicrenascence)与希伯来文化(a Hebraic renascence)”。然而,这两种文化并不指向固定民族,而是与生俱来、也后天养成的思想倾向与思维方式。

受海涅的启发,马修·阿诺德在其《文化与无政府主义》(Culture and Anarchy)中的《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Hellenism and Hebraism”)一文中创造了Hebraism一词,提出西方文化始终存在“智性冲动”(Hellenic希腊的)与“道德冲动”(Hebraic希伯来的)这两种精神力量的影响。这两种精神的源头可追溯到两个民族——希腊精神长于印欧民族,希伯来精神则是闪米特民族(Semite)的产物。他还指出英国同时兼具这两种精神,其中最具希伯来精神倾向的是“清教精神”。不过英语词典中所解释“希伯来精神”与马修·阿诺德书中的希伯来精神又有所不同:

“希腊精神重返世界,又一次同希伯来精神,一种经过更新和清洗的希伯来精神(a Hebrew renewed and purged)照面”。

因此,傅教授认为,此处的希伯来精神,最多可视为“他那个时代的世俗新教主义”,即“具有希伯来传统的新教主义”,或Christian Hebrewism(基督教希伯来精神)。也就是说,hebraism可理解为思想倾向、思维方式,或“道德冲动”的精神力量,而将其理解为抽象、广延的“文明”(或文化),或者直接等同于基督教、犹太教,都是不妥当的。

知名节目制作人马东曾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只要语言表达存在,接听者便将以不同的角度、视野诠释与传达。在翻译这个领域上,有人认为“翻译终将使人失去意义”,只是,没有翻译,这个世界将没有沟通的桥梁。翻译者,既是传声筒,又是表达者。被误解,也许是表达者的宿命,但缩小误读,又恰是翻译者的使命。【完】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