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教授参加第21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介绍 About  |  研究人员 people  |  学术动态 Events  |  科研项目 Projects  |  学生教育 For Students  |  资料下载 Resources  |  图片 photos  |  友情链接 links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我所傅晓微、王毅教授参加第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2017-07-15   (点击: )

 

7月4日~7日,第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本届大会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办,该校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培华基金、现代孔子思想基金会,和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赞助和协办。我所傅晓微教授、王毅教授应邀出席了本届大会。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多元文化世界。南洋理工大学哲学教授、本届大会会长李晨阳阐释大会主题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跨宗教交流的世界中,如何定位和呈现自己? 如何与其他哲学传统进行交流?中国哲学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传统?对于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中国哲学又可以作何贡献?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家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探讨以上问题。”

傅晓微教授在作专题发言

7月6日上午,傅晓微教授作了题为“Harmony and Conflicts: Allegories of Babel Tower and Dishing-Making”的专题发言。傅晓微的发言从四川外国语大学字母墙上的两句诗文:“高塔巴别未建成,人间从此需象胥”说起,分析了《圣经》巴别塔的故事中蕴含的西方“对立”思维与《左传》中晏婴以“做汤”为喻阐释的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两种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在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方面的巨大差异。指出儒家“和合”思维在今天冲突不断的国际关系中维系世界和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让世界其他民族了解并接受儒家和合思维,有助于消除西方“中国威胁论”,也有助于处理国际间的各种冲突与战争。傅晓微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与争论。会后有多位其他国家的同行与傅晓微教授继续讨论并索要相关论文。

王毅教授认为:“从复兴乐教,即美育的视角看,余纪元堪称完美人格的一个模板。”

王毅教授组织并主持了“儒家教育哲学的德与礼、乐”的专题报告会,这个专题,是王毅、傅晓微教授多年针对中国审美教育特色——确切地说,是针对中国教育特色深度思考的进一步延伸。他的研究,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部分211大学教授的响应。在这个专题会上,王毅教授宣读了题为《再论德•礼•乐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的报告。这个报告接续上次报告中《德礼乐关系初论》,再次阐释了先秦儒家“德”的概念,远远大于道德品质,分析了礼、乐之间的平等、并列的关系,重点阐释了“乐”这个概念和“礼”分别作为演化为当今美育和德育,作为教育路径的各自功能、定位和误区,针对当今中国“美育在所有教育环节中最薄弱”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全新,并且有说服力的理论思想。

王毅教授在“纪念余纪元”专题报告会上,介绍世界各地哲学家纪念余纪元的盛况

(左起分别为:沈清松、傅有德、傅永军、王毅)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重点组织了多场纪念英年早逝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孔子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余纪元先生的分会场。其中,至少有三个分会场重点论及余纪元思想和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场,由国际资深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沈清松为主要山东大学哲学院两位资深教授傅有德、傅永军为主要发言人的分会场。但在沈清松教授的安排下,王毅教授也做了一个生动的发言,介绍大洋两岸,世界各地纪念哲学家余纪元的概况,并将纪念余纪元的活动,推向了进一步的高潮。

ISCP第20届大会在南洋理工大学隆重召开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