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教授参加第21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介绍 About  |  研究人员 people  |  学术动态 Events  |  科研项目 Projects  |  学生教育 For Students  |  资料下载 Resources  |  图片 photos  |  友情链接 links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我所傅晓微教授参加以色列国际会议并开设讲座
2016-12-25   (点击: )

2016年12月13日至16日,傅晓微教授应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和英文系同时邀请,首先参加了由张平教授主持,东亚系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道与《托拉》的可译性:中华传统与犹太传统的对话”国际研讨会,后应该校英文系之邀,为研究生做了题为“犹太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的讲座。

特拉维夫大学是以色列最大的大学,也是世界名校。这次会议首次就中、犹经典互译的可译性展开讨论。大会主办者张平教授是在犹太经典中文翻译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20多名参会人员也都是在犹太哲学、中国哲学、宗教、文学研究与翻译等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哈佛、普林斯顿、夏威夷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地。与会学者围绕“哲学与翻译”、“文学翻译”、“儒释道与犹太教翻译”、“翻译科学与文明”、“中国圣经翻译”等主题,分别就自己研究领域和翻译实践中涉及的翻译困境,翻译与误读,文化差异与可译性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会还邀请了在中国久负盛名的以色列当代作家阿摩斯·奥兹与会,从作者与译者对话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的“信”。

傅晓微教授的大会发言题目是“Hebraism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她从“Hellenism and Hebraism两希精神”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古代与现代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现代西方学者对这一对概念的两极化、本质化和去历史化过程谈起,分析了马修·阿诺德文中使用的“两希精神”,尤其是“Hebraism”这一概念的含义;梳理了“Hellenism and Hebraism”在进入中文语境后逐渐从“两希精神”引申为“两希文化”“两希文明”并且将“Hebraism希伯来精神”与基督教精神,基督教文明等同的过程。指出了这一误读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译经模式和缺乏圣经文化基因等。傅晓微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大家就如何改变中国这一独特的文化误读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

。(右一为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斯·奥兹)

14日参加“道与托拉的可译性”国际研讨会,做题为“Hebraism在中国学术界的接受与误读”的发言。

15日下午,傅晓微教授为特拉维夫大学英文系硕、博研究生做的学术报告题为“犹太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她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引进意第绪语作家促进白话文运动,到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犹太文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了犹太文学翻译如何影响中国作家和中国读者对犹太文化了解逐步深入的轨迹。讲座引起了在座研究生的广泛兴趣,他们从中国白话文运动与现代希伯来语、意第绪语运动文学的差别,到文学翻译对目的国文化的影响,文化差异导致的刻板印象等话题与傅晓微教授及讲座主持人Elana Gomel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原定一个小时的讲座延续到了两个小时。

15日傅晓微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文系做题为:“犹太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与Elana Gomel教授(左二)以及部分研究生合影

在以色列紧张的三天会期中,傅晓微到达以色列的第一天就分别与奥拉尼姆教育研究院犹太哲学系主任摩西·西尼尔(Moshe Shner)博士、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伊塔玛·伊文-佐哈尔教授以及中以学术交流促进会(SIGNAL)主任魏凯丽女士洽谈了相关学术和未来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并应巴伊兰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古丹妮(DanielleGurevitch)教授的邀请,参加了巴伊兰大学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犹太人在中国”展览会开幕式。

13日傅晓微与特拉维夫大学ElanaGomel教授应邀参加巴伊兰大学古丹妮教授(居中)主持的“犹太人在中国”展览开幕式

此外,傅晓微教授还抽空分别与哈佛大学Shaye Cohen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教授,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主任Galia Patt-Shamir教授和Elana Gomel教授交流并邀请他们参与完成今年刚刚获批的川外重点科研项目《犹太性与犹太创新思维》,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与哈佛大学犹太中心主任Shaye Cohen在以色列重逢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