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教授参加第21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介绍 About  |  研究人员 people  |  学术动态 Events  |  科研项目 Projects  |  学生教育 For Students  |  资料下载 Resources  |  图片 photos  |  友情链接 links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中犹文化研究所受邀参加《超越职责—国际义人中的外交官》主题历史展览
2018-07-10   (点击: )

2018年7月8日,《超越职责—国际义人中的外交官》主题历史展览在重庆图书馆开幕,作为受邀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中犹文化研究所所长傅晓微教授及黎宇芬、刘全荣、姚光盟、李双亨四位研究生出席了开幕式。

(中犹文化研究所所长傅晓微教授及学生与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官员合影留念)

本次展览由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携手重庆图书馆共同举办,以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并警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于8月8日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民族经历了大屠杀这一人类历史最为黑暗的事件之一。当大多数民族与人民选择消极应对犹太人的遭遇时,许多非犹太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的迫害。Yad Vashem,即世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中心,把这些勇敢而高尚的友人认定为“国际义人”,其中不乏诸多外交官。本次展览,《超越职责——“国际义人”中的外交官》以图文资料展示的方式,借助43块展板,讲述21个国家36个正义外交官的故事,展现对大屠杀受救助者的纪念,同时表达幸存者对生命、对勇敢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人类信念的肯定。

在大屠杀期间,面对犹太人的非人遭遇,许多国家依然保持着保守的移民政策,不愿意接受犹太难民,大多数外交官也只是遵循国家政策与标准程序。然而,也有极少数英勇的外交官认为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行动,秉持着足够的勇气给犹太人颁发签证,为他们打开了生命的大门。 

为永久纪念大屠杀,Yad Vashem(世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中心)授予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国际义人”称号,表达幸存者对生命、对勇敢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人类信念的肯定。

以色列驻成都副总领事崔梧蕤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传达以色列人民对施救者的感激,增进重庆人们对犹太大屠杀的了解,同时表达幸存者对生命、勇敢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人类信念。

重庆市外办范青处长在致辞时提到,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70多年,但是这个展览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犹太民族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是中以两国友好交往的良好历史基础。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表示,本次展览开启了重图与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合作的新篇章,希望以此展览为契机,共同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继续推进中以两国人文交流合作。

在这些外交官中,有一位中国人——何凤山。1938年,德奥合并之后,他出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借助这个外交官身份,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向犹太人签发了数千张前往上海的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的魔爪。

(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官员代读何曼礼女士的开幕致辞)

何凤山先生的女儿何曼礼女士为展览特别写来了开幕致辞,回忆父亲的义举。何凤山先生在世时,从未主动寻求或获得其义举的表彰,甚至极少谈及他在维也纳的救人义举。何曼礼提到, “我的父亲违抗上级指令,顺从他的良心。说起原因,他轻描淡写:‘看到犹太人的厄运,深感同情是很自然的,从人道方面,帮助他们也是应当的。’”

1901年9月10日,何凤山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1935年进入中华民国外交部工作,两年后被派往维也纳。1938年3月,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犹太人遭到了恐怖统治和公然羞辱,剥夺财产,强迫移民。绝望之中,犹太人围住了这座城市的所有外国领事馆。何凤山当时出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他为所有需求者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凭借这样的目的地证明,犹太人便可离境。在2000年,何凤山博士因“人道主义勇气”被Yad Vashem(世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中心)授予“国际义人”称号。他也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编辑:李双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外国语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