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期刊摘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期刊摘要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八辑摘要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3-03 09:03:32 阅读:

摘  要

理论的表象与实质——申丹教授访谈录

宁一中① 申 丹②

①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学院

②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本篇访谈录中,申丹教授就其近年来对西方文论中诸多理论概念的辨析、修正和理论创新做了精彩的阐述,主要涉及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的历史化潜能,修辞性方法与认知(建构)方法对“不可靠叙述”不同看法之间的关系,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符号理论之关系,“隐性进程”“双重叙事进程”等一系列前沿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阐释于学界无疑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申丹;叙事理论;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隐性进程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的文学主体与抒情主体

谭君强

云南大学 文学院

摘要: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往往是一个具有自反性的主体,抒情人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在《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中,抒情主体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分析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诗歌与诗歌的抒情人至关重要。从叙事学相关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可获得新的见解。

关键词:《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文学主体;抒情主体



修辞叙事研究中的情感维度

王丽亚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摘要:受修辞叙事学与认知叙事学影响,当代叙事研究对阅读过程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方式给予了充分关注。本文对这一研究动向进行介绍与评述,阐述围绕 “情感”(feeling)议题呈现的两个理论立场:其一,以亚里斯多德“模仿”论为基础,研究者假设故事结构与读者情感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继而对某些故事类型及其叙事策略具有的“情感影响力”(affective power)进行解释;其二,以修辞叙事学从读者角度对意义多样性的论述为基础,研究者强调审美体验对情感体验的调整与修整,从而揭示叙事作品对情感(故事人物情感与读者阅读情感)的建构。前一种立场强调叙事与人类情感互相模仿,后者关注叙事以审美方式对情感进行调整。

关键词:修辞叙事学;情感叙事学;情感



《等待戈多》之“不可靠的剧作者”

梁超群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

摘要:《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一剧的时间记忆混乱历来是一个谜,本文借鉴叙事学中的“不可靠的叙事者”这一概念,论证该剧隐含了一个“不可靠的剧作者”,正是这个“不可靠的剧作者”为戏剧设置了错误的、人为的时间框架。这样的“不可靠的剧作者”的认定符合该剧的元戏剧身份,而就贝克特而言,创造这样一个“不可靠的剧作者”具有普遍的伦理、认知与美学意义,同时强化了该剧的“局部”旨趣:对于戏剧三一律的戏仿和对于严重依赖时间维度的大叙事,尤其是基督教救赎叙事的戏仿。

关键词:《等待戈多》;萨缪尔·贝克特;叙事学;大叙事;戏剧



论爱伦·坡诗歌中的空间叙事

舒凌鸿

云南大学 文学院

摘要: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擅长书写诡异奇绝空间,在其抒情诗歌的空间抒写上也独具一格。从“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角度考察其诗歌,爱伦·坡分别塑造了表达奇异理想的未知空间,体现诗人对现实绝望的实存空间,激发读者神圣想象的历史空间,以及阐释爱与美归宿的死亡空间。在爱伦·坡的诗歌中, 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有限的诗歌形式之内,对空间抒写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抒情诗空间塑造的奇妙之处。

关键词:爱伦·坡;抒情诗;空间;叙事



《欧洲人》里的帝国寓言与中国风

郭棲庆① 胡江波②

①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②中国科学院大学 外语系

摘要:亨利·詹姆斯在《欧洲人》中以讽刺的笔调讲述了一位欧洲的男爵夫人尤金妮娅到美国发财冒险的故事,对这种帝国主义的冒险行径进行了尖刻的评论。尤金妮娅的海外冒险行为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试图在美国进行扩张的政治寓言。另一方面,作为不断发展、逐渐崛起的美国商业的一个代理人,罗伯特·阿克顿的财富积累得益于他在海外东方殖民地主要是中国贸易中的商业行为。小说中对阿克顿家中丰富的中国风藏品的描写,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阿克顿等商人在美国小镇上的悠闲生活,离不开美国当时对已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殖民活动和肆意掠夺。

关键词:尤金妮娅;阿克顿;帝国;中国风



论路易丝·厄德里克诗歌的边界书写

王 卓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小说创作上的辉煌成就遮蔽了她的诗歌的独特魅力,使其诗歌创作长期被学界忽视。事实上,诗歌创作伴随着厄德里克文学创作生涯的始终。与小说相比,诗歌更直接地体现了厄德里克的“调和”观,并在她的边界书写中实现了拆解地理疆界、模糊历史边界、杂糅心理境界的“去殖民”理想,同时建构起一个当代印第安人的情愫和生命安居期间的动态的、诗意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路易丝·厄德里克;诗歌;边界书写;调和



非字面义表达研究论纲

徐盛桓

河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语言交际表义方式有两种:直义表达与蕴含表达。蕴含表达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于另一个字面义完全不同的句子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表达如何实现曲折地表达说话主体的意向:如果表达的不是以自己实际要表达的对象本身作为所表达出来的,而是用同对象及其行为有关时空、历史、因果、条件、发展等因素做出描述,与对象建立“曲折”的关系,以进行推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而获得意义,这种表达就是这一意义的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式具有系统性,包含三个子系统:含义表达、词义变异的修辞表达和词义变义的惯用语的表达;它有四个特性:异质性、生成性、关系性以及历史性。非字面义表达这样的运用需要利用含意思维,并要求使用者要对对象表达的本体论事实做出本体论承诺。

关键词:非字面义表达;异质性、生成性、关系性、历史性;含意思维; 本体论事实;本体论承诺



关于单维时间概念的多维空间语言表达的思考

杜世洪

西南大学 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就空间而言,人有对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感知,这表明空间具有三维。就时间而论,人有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感知,而这三种时间处于一条线上,这表明时间是一维的。如果说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获得语言表达,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的话,那么,语言表达中的时间究竟是一维的呢还是多维的?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为思考对象,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是否存在维度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维度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给语言范畴和认知范畴二者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从时间与空间二者的概念性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针对汉语关于时间的维度表达而进行分类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二维性,而汉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却具有三维性。这一发现说明“认知决定论”会受到“认知相对论”的挑战,因为语言范畴虽然要受认知范畴的支配,但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决定。英语和汉语二者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关系着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时间概念;空间语言;语言范畴;认知范畴;认知决定论



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文 旭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翻译学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的学科,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涉及语言学、哲学、文化学、传播学、文学等领域。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是翻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把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已成为一大趋势,并形成了一种新范式。本文从翻译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入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语言观/工作假设及表征方法,探讨了认知翻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期望本研究能对认知翻译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翻译学;认知;认知翻译学;认知语言学



《诗经》英译本的外副文本研究

腾 雄 文 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副文本概念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年来,基于副文本的翻译研究日益增多,但这些研究基本上只重点关注内副文本,而对外副文本研究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诗经》英译本的外副文本为语料,按照公开外副文本、私人外副文本以及事实性外副文本进行分析。《诗经》英译本的外副文本形式和内容丰富,对于《诗经》英译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解读《诗经》英译本;为译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辅助素材;对《诗经》英译本内副文本形成过程也起到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

关键词:外副文本;《诗经》;英译



中国现代改译剧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追求

——以尤金·奥尼尔戏剧的改译为例

钟 毅 段 峰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改译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种特殊种类,反映着不同文化、不同戏剧传统之间的交织与碰撞,显而易见的“杂糅”性质使其民族性的问题颇受争议。戏剧民族性应具有包容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原剧主题进行重现与重释,改译剧充分实现了译语文化的民族性,自身的现代性也得以发展。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个改译本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改译剧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追求。

关键词:改译剧;民族性;现代性;戏剧主题;尤金·奥尼尔



手机电影 视觉文化 新叙事

基延·托马斯里① 乔纳森·多克尼② 著

易晓明③ 张亚丽④ 译

①②约翰内斯堡大学 人文学系

③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④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是作者关于手机电影美学及其对21世纪文化影响的系列论文之一。它探讨手机电影美学对视觉文化的影响,以及手机电影美学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本文从跨学科的知识领域,提供了众多思考手机美学问题的新视角,对新的手机电影与技术、传统电影的关系,手机电影美学与以往美学原则的关系,以及手机电影与视觉文化所带来的新的政治权力的民主形态,甚至非洲与西方的新的关系都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并结合早期手机电影《尚恩》《猫咪也疯狂》以及《皮条客》等作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手机电影;美学;视觉文化;后电视/电影;数字文本性



语言国情视域下中英与多语教育政策研究

王 革 张 平<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