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期刊摘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期刊摘要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十八辑摘要
发布时间:2024-02-29 07:33:00 阅读:


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

——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

蓝红军1    2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广东 广州5104202.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310058

摘要:本访谈围绕许钧教授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的观点展开。许钧教授认为,讨论翻译的实践品格,是对何为翻译的回答,也是对人类历史上翻译活动所具有的基质和特点的分析。他概括并论述了翻译的三重实践品格:忠实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尊重差异、促成交流,创造新生命、新事物。许钧教授希望相关讨论能进一步加深认识,使翻译之责得以更好履行。

关键词:许钧教授;译学思想;翻译;实践;品格

 

 

译者动机研究:要素、机制与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译者动机是译者心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必然考量。动机问题不仅指涉翻译行为何以生成的内在动力和原因,还涵括译者在行为中表现出的所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特征,涉及意识、态度、情感、期望、目标、选择、决策等重要方面。本文从动机心理学出发,结合翻译学界已有的译者动机相关研究成果,考察译者动机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分析该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并深入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据此构建译者动机研究模型。

关键词:译者动机;研究模型;跨学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库的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22AYY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如何定义翻译?

——对翻译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李德超

(香港理工大学 中文及双语学系,中国 香港999077

摘要:翻译通常被定义为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意义转移,而对等是最常用的标准之一。通过回顾翻译概念在世界主要文化,尤其是非西方文化中的指称和内涵,本文强调翻译概念含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指出,世界大部分文化对翻译概念的解读不同于西方范式默认“翻译为意义完全转移”的解读。在挑战当代翻译研究追求翻译概念单一和统一的定义的同时,本文提出应该为翻译提供一个广义的定义,以反映其跨时间、空间和文化的特质;与此同时,亦有必要为翻译提供一个狭义的定义,以满足特定理论框架下的翻译实践及教学。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定义;对等;广义定义;狭义定义

 

 

基于类比语料库的翻译汉语与

原创汉语融合趋势考察

黄立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128

摘要:本文以我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6册)选文中的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构建汉语类比语料库,借此考察汉语母语学习者基础语言学习阶段所借助文本中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的异同。研究表明:与原创汉语相比,虽然翻译汉语表现形式更丰富,但信息负载相对较小,主要人称代词使用较多,半封闭结构容量较大。但综合参数发现,两者并未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整体上反而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为原创汉语中融入了较多翻译语言的痕迹。本文认为,这与翻译对原创汉语的影响以及编者介入行为有关。

关键词:翻译语言;翻译汉语;原创汉语;类比语料库;融合趋势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汉语母语学习语料库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翻译文本语言特征与功能考察”(21XJA74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于活动理论的文化外译课程构建

桑仲刚

(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摘要:文化外译课程是以母语文化故事翻译为内容,在校本教育语境下面向语言、文化服务相关专业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母语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和母语文化翻译策略能力的通识课程。翻译教学需要以解释翻译能力拓展和翻译决策过程的理论为指导。活动理论能为翻译能力拓展和翻译问题的决策机制提供解释。据此,我们通过反思性教育实践,探讨了文化外译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模式。

关键词:文化外译;课程;活动理论;反思性教育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语境中敦煌叙事文献的翻译活动史通论”(20AZD129)的阶段性成果。

 

 

叙事文本中人物交流的

双向性及其不同维度

谭君强

(云南大学 文学院/叙事学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650091

摘要:世间万事万物,交流几乎无所不在。在叙事文本中,对文本内外包括作者/读者、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叙述者/受述者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关注是理解文本意义及其运行机制的重要条件。而叙事文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对话交流,更是理解文本意义及其运行机制所必不可少的。从大的层面来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可以区分为顺畅、阻滞、不可能三种状态。这三种不同状态在叙事文本中各显示其特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们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文本中故事与事件链条上的不同环节,都可以实现从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的变化和转换。研究人物交流这三种不同状态及其相互转换,对于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把握人物的丰富性格和本质,以及探究整个叙事文本的意义都是十分有益的,值得研究者关注。

关键词:叙事文本;双向交流;人物交流;交流维度;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21世纪以来叙事学前沿理论研究与翻译”(CY2262420223)的阶段性成果。

 

 

《太阳照常升起》的空间叙事

程锡麟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要:《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生动地刻画了“迷惘的一代”的群像,反映了爱情、反战、迷惘、人与自然等多个主题。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包括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从该小说的都市空间叙事、自然空间叙事及时空体叙事三个方面,对该小说的结构、背景、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分析,说明空间叙事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太阳照样升起》;空间叙事;都市空间叙事;自然空间叙事;时空体叙事

 

沉浸式体验:科马克·麦卡锡

《路》中的“物感”危机叙事

唐伟胜1  郑少敏2

1.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叙事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摘要:对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垃圾书写、人类生存危机、伦理危机等的相关研究大多把“物”看作危机表征,对“物”在生态危机中的主体性作用鲜少关注。从“物感”出发去考量作品中物主体的隐退、消失和交织如何引发人物感应上的混沌、失序和断裂,能更好地阐释作品中“万物断联”的后世末日景象及麦卡锡独特的生态叙事效果,让读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去感受人类与万物岌岌可危的关系,从而彰显麦卡锡“万物互联、互存”的后人文生态哲学观。

关键词:《路》;物感;危机;沉浸;后人文哲学

 

 

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

 

(北京语言大学 外语学部,北京100083

摘要:文化上的全球化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使得现当代中国文化部分被西化;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中国文化可以借助全球化的平台走向世界。从文化的维度来探讨全球化问题,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语言问题,那就是英语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借鉴西方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的。英语就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lingua franca)。因此我们认为,走向世界首先就要走向英语世界,这一点已经从莫言荣获诺奖以及法国理论在全世界的影响见出端倪。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从而使真正的“世界文学时代”早日到来。此外,走向世界并非能够“走进”世界,在这方面,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实际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英语;文化传播;全球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学

 

 

重识、重构、重解:林语堂异语书写

中对孔子形象的跨文化编码

刘全国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林语堂文学既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在林语堂异语书写中既有跨语际语码转换,也有跨文化编码。在长期的海外异语书写实践中,林语堂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成功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其在异语书写中对孔子形象的跨文化编码和形象塑造。本文从达情者孔子的人文形象、东方柏拉图式孔子社会哲学家形象、“雨中歌者”孔子的艺术形象等方面分析林语堂异语书写中对孔子形象的重识、重构和重解,挖掘其在促进儒学思想和孔子形象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林语堂;异语书写;孔子;跨文化编码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英全卷本《林语堂全集》整理与研究”(20ZD&189)的阶段性成果。

 

 

失败者的历史

——戈尔·维达尔小说《伯尔》的去神话书写

王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的历史小说《伯尔》以美国建国初期为历史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重塑了开国元勋的形象,重写了美国建国史。维达尔用个体回忆挑战官方历史,以历史话语重构人物形象,揭示了失败者所面临的历史困境,运用去神话书写抹去了政治人物的光环,消解了美国建国神话。维达尔展现了多元化的历史,否定唯一、绝对的历史,强调“失败者”的历史也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为全面审视美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戈尔·维达尔;《伯尔》;失败者的历史;历史话语;去神话书写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印第安文学批评中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16BWW083)、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学院品牌项目“美国文学中的帝国话语与民族叙事”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9XNH108)的阶段性成果。

 

 

英国大瘟疫时期的国教会焦虑

——《忧郁的剖析》中的写作疗法、

清教极端主义与乌托邦想象

陶久胜

(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摘要:17世纪初瘟疫频发,忧郁的清教徒在英格兰宫廷不再得势,忧郁成为一种瘟疫、罪恶与政治身体疾病。精英人士控诉清教徒的疯癫狂热与分裂国教会行为,呼吁政府进行政治改革。在《忧郁的剖析》中,作者伯顿试图通过写作治愈自身忧郁却陷入疯狂写作之中,谴责作为王国痼疾的清教极端主义,使用乌托邦图景描写理想国家。面对国教会垄断教义与政府不肯改革,伯顿唯有与清教共处并效忠国教会以捍卫王国健康,其乌托邦理想只是一个受忧郁驱使的疯狂想象与语言游戏,这透露出斯图亚特早期社会的国教会焦虑。

关键词:《忧郁的剖析》;国教会;清教极端主义;写作疗法;乌托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经济思想史”(22&ZD28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航路开辟时期英国文学的贸易帝国建构研究”(21AWW008)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国1617世纪文学中的疾病意识与国家焦虑研究”(16BWW056)的阶段性成果。

 

 

文学阅读中意象图式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

刘正光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

摘要:“意象”作为传统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阐释作品内涵时,体现出释者的主体性,但缺少一份客观性和理据性。认知语言学的原理运用于文学阅读过程的阐释,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本文聚焦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展示认知诗学的理论魅力。

关键词:意象图式;文学阅读;作用方式

 

 

超学科视域下汉英词典医学

词条的词类标注研究

王仁强1    12

1. 四川外国语大学 词典学研究所,重庆4000312. 西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摘要:汉英词典医学词条的词类标注面临重重困难。本文运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超学科方法论,对汉英词典中“瘫痪”“治疗”类医学词条的词类标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汉英词典中相同词条的词类标注分歧率高达81.25%,同一部词典中部分具有对称语义关系词条的词类标注存在矛盾,部分词条的微观结构表征违背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原则和“词类对译”原则,部分配例与词类标注不协调。研究表明,现有汉英词典医学词条的词类标注之所以准确度不够高,是因为受到唯科学主义的束缚,而拥抱超学科方法论(量子思维)方为出路。

关键词:汉英词典;医学词条;词类标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超学科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量子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2XYY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刘晓林

(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万州404100

摘要:以往学界对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的差异有过零星的探讨,但鲜有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种:①英语的语法形式通过历史发展集中形成于TP层,该层控制句法,与主语互动,并形成多样的句法结构,即便句中出现同义的词汇形式也不可省略。②汉语的语法形式语法化程度不高,没有集中形成于TP 层,一旦句中出现同义的词汇形式,它们就可省略。③英语句法史上形成的“语用—语法—语义”三分形式使语法层成为内嵌层,只要有表意的需要,其中的任何形式均缺一不可;汉语的句法形式多变,句法分区不明显,语法形式并非成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语法形式;必用性;语用—语法—语义三层;NICE特征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句法类型的演化研究”(17BYY032)的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外语院校教师多元融合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

 1  祝朝伟2

1.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2.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党政办公室, 重庆400031

摘要: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评价单一标准和功利化倾向,建立具有外国语大学特点、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外国语大学教师评价改革的时代命题。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和外国语大学教师评价的实际问题,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个案,构建了具有外国语大学特色的“14333多元融合教师评价改革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章系统阐述了模式的内涵、改革路径与实际效果,可以为同类院校教师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教师评价;改革;多元融合;模式;外语院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进课堂为主要抓手,打造外语类院校特色课程思政”(2021010026)和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库切非洲小说中的帝国话语研究”(23SKGH196)的阶段性成果。

 

 

语言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廖巧云1    23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上海2016202.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201620

3.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本文在新文科背景下,以全人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对语言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在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实施全人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并以人才培养目标、跨学科人才内涵、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条件保障、评价体系等为基础构建了“‘一体三翼’223633”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本研究能为培养“语言学+”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语言跨学科研究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全人教育;语言学专业;“‘一体三翼’223633”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2020JGYJ012)的阶段性成果。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核心素养”

——2011年版与2022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比较研究

陈则航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的变革。本文通过比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两版大纲中的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分析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理念上的变化,深入探讨英语课程学科育人的角度和方式,进而对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出建议,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