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期刊摘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期刊摘要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集刊)第四辑摘要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1-05 05:08:21 阅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07首——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

彼得·霍恩谭君强

汉堡大学英文系

云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本文将图式理论(构架、素材)运用于对诗歌的叙事学分析。莎士比亚的第107首十四行诗是对彼特拉克爱情观的一个特殊修正:无私的爱的倾诉,以及对男性朋友(而非惯常的美丽纯洁的女子)的崇敬。诗歌初始情境的特征表现为因朋友的行为而使完美的友谊出现危机。在这一状况下,抒情人表达了他对自己昔日完美的爱(作为未来发展的素材)重生的渴望,并将这一私人欲望的实现与在公共领域克服国家危机的类似希望相联系(第一个四行诗节)。继而,在诗歌的叙事进程中,公共危机的最终解决(第二诗节),以类似解决私人问题的保证而出现(第三诗节第一部分)。但是,抒情人出乎意料地将其欲望从爱的构架转向他自己作为诗人表现的优越才能,宣称自己将不朽(第三诗节第二部分),并对朋友许诺,作为他诗歌的艺术主题,在自己死后,他也将同样不朽(尾联)。这样,在诗歌的叙事发展中就有两个转折点或事件——第一,在被叙述的故事层次上(一个发生之事中的事件):政治危机的成功解决,以及通过类比,在私人领域中他的爱的类似前景;第二,从爱的架构(以及素材)转向艺术成就(一个呈现事件),从恳请朋友爱的重生到他作为诗人的自我肯定。这一从爱到艺术的构架突破,明显地是由抒情人对受到威胁的朋友的爱的消退转而试图断言他自身所驱动的,从而恢复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平衡。

关键词:彼特拉克爱情观;图式;构架;素材;构架突破;艺术;艺术的自我永生;事件;发生之事中的事件;呈现事件

 

 

 

 

 

 

  

小说他律与叙事伦理

伍茂国

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叙事是人类基本的赋义行为和方式,小说叙事伴随着现代性的产生而出现,从而也表征现代社会人类的基本经验。这种经验一方面体现为小说作为文学叙事形式的自律追求,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与生俱来的文体和文化他律面相。这并非当代叙事理论建构的结果,而是事实与小说知识学内部的真实逻辑呈现。小说叙事的他律性表明,小说叙事在面对其他知识表征形式,尤其是伦理时,从来就不曾真正自律过,它以对话融合的姿态构成小说叙事伦理,这是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必须面对的新题域。

关键词:叙事;小说;自律;他律;叙事伦理

 

 

 

 

 

  

 

再谈聚焦

方小莉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热奈特、米克·巴尔、里蒙·凯南和申丹的聚焦概念。通过对他们的聚焦概念的对比,试图探讨这几位叙事学家的聚焦概念的异同、各自的优点及其概念中的不合理之处。在聚焦概念的发展中,热奈特自然功不可没,而三位女叙述学家虽均受到热奈特影响,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发展也好,是误读也好,她们对聚焦概念的讨论的确是丰富了叙述学的理论,解决了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聚焦;热奈特;米克·巴尔;里蒙·凯南;申丹

 

 

 

   

  

 

网络游戏“零聚焦”的集体强势——网络游戏超文本聚焦特征探索

陈芳

云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多媒体时代新媒介载体的出现,新类型的叙事文本也开始进入到叙事学研究的视野。本文结合国际叙事学界对网络游戏研究的最新成果,从网络游戏超文本的个体行动受限以及看与被看的屏幕视觉特征,归纳出网络游戏超文本聚焦的特征,即个人行动所掩盖下的“零聚焦”集体强势。

关键词:叙事学;网络游戏;超文本;聚焦;零聚焦

 

 

 

 

   

  

 

英文版《中国文学》的半世纪兴衰——黄友义先生访谈

英文版《中国文学》研究课题组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摘要:2016年4月5日上午,黄友义先生接受了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文版《中国文学》研究课题组”的访谈,就这本杂志从创刊(1951年)到终刊(2000年)期间的选材、编辑、翻译、发行等方面解答了小组成员的疑问。

关键词:黄友义;英文版《中国文学》;翻译;杂志;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与特色

罗小云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摘要: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发展既秉承民族的传统又带有新大陆的特色。早期作家主要叙述家族移民经历和艰苦创业;在第二阶段更多考虑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和在同化问题上的分歧,他们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承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当代作家基本摆脱身份困扰,所选择的创作主题具有普适性,足以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代言人。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传统;身份;主流文化

 

 

 

 

 

 

  

 

应允之地今何在?——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以色列书写

苏鑫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以色列书写是他探寻犹太民族身份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空间实践,他笔下的人物以朝圣者的心态到达现实的以色列,却发现应允之地已成为犹太人畸形的家园,流散之地美国或许才是真正的归宿,而美国、以色列的旅行循环承认了身份认同存在多重空间。本文认为罗斯的以色列书写将以色列作为检验犹太人身份的实验场,质疑了以色列作为本质的犹太人家园的唯一性,展示了犹太民族身份的历史多维性和内在矛盾性。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以色列书写;应允之地;畸形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