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汪民安——《叔本华与生命哲学的兴起》

2020年9月11日晚上七点,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六讲准时开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受邀为川外德语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叔本华与生命哲学的兴起》的线上讲座,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冯亚琳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会议伊始,冯亚琳教授首先代表德语系师生和全体与会人员表达了对汪民安教授的欢迎并对其做进行了简单介绍:汪民安老师活跃学界,产出丰富,拥有几十部译著、编著、专著在学界颇负盛名,无论是批评理论还是文化研究都有其独到之处,著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限》、《尼采与身体》等11部作品。此外借助线上平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大高校的师生在身体不在场的情况下亦积极参会,着实体现了汪教授的受欢迎程度。

汪民安教授从叔本华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入手,抛出问题——什么是“意志”?首先,他“意志”这一概念溯源到康德的“物自体”概念,指出“意志”就是“物自体”,“表象”就是“现象”。随后,汪民安教授从欧洲理性传统的角度,通过与笛卡尔身心二元对立观点的对比,简要说明了叔本华思想的独创性,并从“意志”三个不同层面的冲动,对“什么是‘意志’”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最后,汪民安教授对与会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

汪民安教授提出,叔本华“意志”这一概念袭自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感知的,感官知觉的对象只能是“现象”,由此康德确定了理性的缺陷。叔本华在认同康德“物自体”无法被“理性”所掌握的同时,并不认同其“信仰”可以解决“理性”的无能的观点。在叔本华看来,“理性”的末路并非通向“信仰”,而是通向“非理性”,即“直觉”。叔本华前所未有地拔高了直觉的地位,那么如何改造“物自体”以使其自洽呢?叔本华把康德提出的物的“物自体”与“现象”的二元对立的结构应用到人的生命上,提出了“意志”这一概念——整个身体,不过是客观化了、表象化的意志。不是先有身体再有意志,而是先有意志才有了身体。汪民安教授认为,这种观点与欧洲长久以来秉持的理性传统下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相悖。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身体可以各行其道、互不依存。而叔本华却认为身体和意志密不可分,各种器官是意志客体化的表达。

当意志从人的内部推而广之到整个世界,意志的客观化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层次,汪民安教授从意志表象化的效果对意志的特点进行了考察:一为意志的纵向冲动,二为意志的横向冲动,三为人内部永不停歇的意志冲动。意志的第一种冲动汪民安教授称之为纵向的冲动,最初级的客体化表现为“力”,继续冲动下去依次表现为无机物、植物、动物、人。意志的第二种冲动为汪民安教授称之为横向冲动,个体的消亡通过意志的冲动实现种群生命的轮回、循环和更新。他尤其指出,生育作为生命更新的核心,也就导致性冲动成为意志最核心的部分。这一观点对弗洛伊德的生本能、死本能的观点产生了影响。第三种冲动汪民安教授称之为人内部意志的冲动,人被永不停歇的意志折磨,欲求一旦得到满足,人就会空虚无聊从而产生新的欲望,导致更大的痛苦。他引用叔本华的话:“人生无非是在无聊和痛苦间反复地摆动。”因而痛苦才是生命的本质。若想要摆脱痛苦,就要彻底否定意志。

最后,汪民安教授对参加线上讲座的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在回答问题时,汪民安教授旁征博引,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知识扩充,他引用巴塔耶的观点,提到人不仅有“理性”、“兽性”,还有“人性”,三者内在的分裂和挣扎构成了人的矛盾情感,以此回应了意识和认知的关系问题。此外他还区分了叔本华“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关系,使人受益匪浅。在一片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汪民安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参会师生收获颇丰。期待未来与汪教授的线下会面,望能现场领略其授课风采。

文字:任冰

摄影:任冰、郑萌芽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