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九大纪实  |  学习园地  |  学习动态 
 
发挥外语学科优势 服务国家对外传播——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2017-10-30 12:00:00   审核人:   (点击:)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于丹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报告中提到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与新闻舆论工作相关的直接表述有两点,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二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砥砺奋进的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媒体的党性原则、舆论导向、创新融合、新闻工作者专业素质和国际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这说明国家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使命在身,重担在肩。在学习完十九大报告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打造主流媒体 提升国际传播力

当前,中国在国际传播体系中仍处于较边缘的位置,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不强,缺乏议程设置能力,影响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同。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力,我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在国际舆论中的议程设置能力:

第一,要形成对自己更有利的国际新闻话语,通过创新和改革文风,使用鲜活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报道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实践。

第二,要主动制造更多有利于我国的媒体事件和国际新闻议程,并在内容生成、传播延展和议题设置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成为外媒的核心信源之一。

第三,要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提升在国际舆论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提高公信力需要有可靠的信源支持,主流媒体要通过及时披露和独家专访的形式,报道真正具有新闻性的信息,例如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人事变动等。同时,要及时采访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源、事实性信源,从而提高新闻价值,提高境外媒体的引用率和转载率,以此增强我国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四,要重视表达方式,增强传播的吸引力,转变话语体系,缩短与用户的心理距离。由于西方特殊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很多受众对中国主流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抵触心理。因此拉近与海外用户的距离,建立起客观、善意的媒体形象,是信息有效抵达受众的关键。一方面要弱化“灌输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严肃死板的语言风格,体现亲切、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另一方面还应加大软新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新闻报道,有助于提高中国媒体的亲和力,改变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另外要注意的是,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实现的,与空洞宏大的事件相比,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寻常百姓的故事。

二、弘扬主旋律 增强宣传工作主动性

当前新的形势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工作者一方面在日常发布新闻时,要注意在标题上、提要上下功夫,做好日常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坚守思想引领工作的主阵地,把握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于高校而言,要改革和完善以新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推出具有高校特点的、体现师生思想现状的原创性报道,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把思想引导工作做实做活,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

(一)生动活泼,切实改进文风

年轻人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传播主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表达应该根据年轻人群的语言习惯进行设计。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摆脱严肃死板的旧面孔,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其次,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适应新媒体时代大众的碎片化、去中心化阅读习惯和接受规律,主动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占领信息传播、思想舆论和文化引领的制高点。

(二)精心策划,挖掘身边典型

要想说服人、教育人,就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在校园中选树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精心谋划,让身边的人和事来打动学生。具体而言,要培育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舆论领袖,将学生群体中有模范作用的师生培养成技术水平高、政治可靠的网络舆论领袖,通过他们在校园论坛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的发言来引导舆论,充分发挥其在思想引领中的积极作用,传递正能量。

(三)注重创新,突出原创

今天,宣传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对媒体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有些过去的做法现在并不奏效,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工具,创新工作思路,才能达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目的。

新闻宣传工作的改进和创新除了形式上的改变以外,在内容上也要改进,要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立足本校实际,适时调整宣传内容和形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主动回应师生关切的问题,占领信息传播、思想舆论和文化引领的制高点。

(四)丰富传播手段,增强传播效果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新闻宣传工作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研究和掌握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方法,把宣传工作的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具体而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借助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载体,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关注他们思想的变化,运用青年人熟悉的语言和喜爱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解惑答疑,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可亲可信、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新闻宣传工作要进一步把握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的新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坚持党性原则,以师生为本,在宣传理念、宣传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为社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

三、发挥外语学科优势 服务国家对外传播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培养高素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在人才资源方面,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提速,破解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匮乏已成当务之急。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相应非通用语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川外作为一所以语言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对外传播方面大有可为,要利用我们的外语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既能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具有国际传播视野,既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又懂得国际传播规律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