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经典述党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部经典述党史 >

第十六期:《十送红军》

发布时间:2021-06-16

经典诞生

1.历史纵横

《十送红军》是由江西民歌《送郎歌》改编而来的革命歌曲。它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创,首演于北京的一次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场中,演出后受到人们的强烈喜欢,从此便被人们所认可。歌曲描述了最后一支踏上长征路的主力红军。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冲破敌军140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在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干田坝的一条小路上,就从这里出发,开始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当时,乡亲们倾户而出,含泪十里相送,一同唱起了专为这次红军出征编写的,流传至今的《十送红军》。

2.作者简介

朱正本,作曲家,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即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开始写歌曲、小歌剧。三十余年来,发表歌曲两百余首。创作大型合唱曲舞蹈音乐、歌舞剧音乐、大型歌剧、小歌剧、电影音乐二十余部。与他人合出了两本歌曲集。创作、改编的作品中,通过收集整理创作了表演唱《十送红军》。

张士燮,词作家,历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教导大队班长、管理排长,四十九军文工团创作员,空政歌舞剧团艺术指导、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曲》月刊编委。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编写十送红军歌词。

经典赏析

《十送红军》最动人应该是它的旋律,再则就是它的歌词了。按照江西的口语,加入了“里格”“介支个”等赣南方言,采用回旋曲式手法,从而使整首歌曲风格统一。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表达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恋恋不舍的心情。很多人都有疑问明明是十送,为何在歌曲里只有一、三、五、七、九和十送,这是因为创作之时为了符合音乐演唱特点而进行了缩减。

经典见证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乡亲们一面跟着红军走,一面将鸡蛋、糯米团等往战士的口袋里装。”湖南省党史研究室人物研究处处长朱伯林根据史料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这首歌表达了当年的军民鱼水情,反映了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终会夺取全国的解放,中国革命从战争中提炼出来的,体现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情怀。

名人事迹

令人惊叹的是, 《十送红军》的传唱仍然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2009年7月, 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共同评选的“爱国歌曲100首”揭晓, 《十送红军》排列榜首。同时, 由国家10部委共同主办的“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9月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代表江西省参演的江西师范大学师生合唱团演唱了经典红色歌曲《十送红军》, 新颖的编排形式, 颇具地方特色的服装造型, 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 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参会的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对江西师范大学演唱的《十送红军》节目高度评价, 认为节目深深感动了他们, 勾出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之情。《十送红军》之所以成为广为流唱的经典, 不仅仅是其巨大的艺术魅力, 而且是其深刻地反映了革命的时代精神, 事实上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