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期刊摘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期刊摘要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十七辑摘要
发布时间:2023-10-10 08:17:06 阅读:

变译理论: 中国原创性译论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余承法1黄忠廉2

(1.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081;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翻译学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510420)

摘要:黄忠廉教授在访谈中就变译理论的创建与发展、当下价值和未来展望回答了笔者的提问。黄教授回顾了变译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概述了其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归纳了变译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同时,他还强调了变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明其未来努力方向是建构基于翻译事实、立足中国传统译论同时吸收、借鉴外来译论的变译学。

关键词:黄忠廉;变译;变译理论;变译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20&ZD312)和湖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四新’学科背景下翻译传播新兴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20219418YCF)的阶段性成果。

翻译与现代汉语建设

许钧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310058)

摘要:语言与翻译的关系问题是翻译的本质问题之一。人类已有的翻译认知中,就包括了对翻译具有语言发展功能的认识。从历史角度来看,翻译一直推动着汉语向前发展。在当前的现代汉语建设中,翻译依然需要发挥必要的作用。一方面,翻译应切实履行维护汉语规范性的责任,提高语言规范意识,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另一方面,翻译应切实履行促进汉语创新发展的责任,输入新的元素,增强语言表现力。

关键词:翻译;现代汉语;语言规范;语言创新

翻译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应用特质

——以2021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博弈中的翻译传播为例

谭载喜

(深圳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深圳518061)

摘要:在汉语语境下,翻译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无论从名称的顺畅性,还是从与之相关的学术事实看,似乎都不难为人们普遍接受。问题在于,对其中“翻译传播学”的概念,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和解释才准确?我们对它应作怎样的定位才更有利于学科发展: 是将它视作翻译学的子学科/分支学科,还是传播学的子学科/分支学科,抑或自我独立的翻译传播学“大”学科?本文拟就这些在汉语语境中涉及学科基本属性的问题,参照英语语境中的种种表征,从学科发展与理论反思以及学科应用特质等多个层面展开讨论,并通过关联翻译传播实务中的具体案例,阐释笔者在相关问题上的理论认知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翻译传播;学科属性;理论反思;应用特质;案例探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茅盾文学奖’ 作品英译与国际传播研究”(21BYY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

传播: 现状、问题与对策

胡开宝1李翼2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料库研究院,上海201160;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 北京100124)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建构积极开放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面临着优秀译者匮乏、传播形式单一、出版发行渠道不畅、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我们今后应当通过柔性传播、多形式传播、多主体传播等策略的运用,努力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努力扩大中国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对外传播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9)的研究成果之一。

翻译技术的理论研究: 问题与路径

蓝红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广东 广州510420)

摘要:当今世界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学习、跨域融合与技术集成是这一时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基本特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翻译技术正蓬勃发展。翻译技术的使用给传统的翻译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使着翻译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翻译技术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同时翻译技术研究也亟须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开展翻译技术的理论研究,需先明确翻译技术与翻译理论生产的联结通道何在。本文根据研究目标、逻辑起点和问题域将翻译技术研究进行类别划分,并讨论不同类别翻译技术研究的理论发展的问题与路径。

关键词:翻译技术;理论研究;问题;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项目“中国翻译阐释学理论构建研究”(CSY202205)的阶段性成果。

建构另类现代性:

兼论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200240)

摘要:探讨现代性及其在当代的形态,不仅在西方,在中国也依然方兴未艾。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是一种“被翻译”的现代性,也即一种“另类的”的现代性。这种“翻译”过来的现代性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另类的现代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架起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桥梁,但“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学术概念,它涵盖了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探讨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演变之实践之前,有必要对其在西方语境中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反思,它不仅对全球现代性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探讨文化现代性问题对中国学者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所形成的独特传统,这种传统既可以与西方文学对话,又可以与中国过去的传统文学对话。

关键词:现代性;翻译文学;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后现代主义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视野、方法与路径

葛桂录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学术史研究包含三个层面: 有史料的学术史;有思想的学术史;有学术的思想史。在此研究框架里,文献史料学、学术史与思想史形成一个具有交互作用的阐释网络,最大限度实现学术史研究的学术传承及现实启示价值。例如,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着重分析中国学界关于英国文学评述的经验成就、视野方法、问题模式及阐释立场,从整体角度勾勒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百年进程,厘清该领域研究的历史脉络并建构逻辑框架。在点、线、面式地涉及知识体系角度的综述评价基础上,增加中国语境、历史重演现场、文化交流、学科建构、跨文化比较、学术转型等诸多诠释维度。反思英国文学研究之中国视角与中国经验,以及中国研究者身份立场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提出中国研究英国文学必须有一种时间向度的研究观念,将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史理解为中国人文学界在社会变革和学术转型中实现世界性与现代性的过程。

关键词:英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语境;问题模式;阐释立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国汉学编年史”(17BWW029)的阶段性成果。

艾田蒲“不变量”理论的

历史意义和当下启示

高方吴天楚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210023)

摘要:在艾田蒲的比较文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变量”(invariant)是重要的关键词,西方学界围绕该词的构想、论述和研究,生成了不同的批评话语。在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重“差异性”比较的新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艾田蒲关于“不变量”的思考、梳理相关话语构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关于“异”与“同”、“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艾田蒲;比较文学;不变量;普遍性;差异性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

“黑色维纳斯”的诗性书写

王卓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250358)

摘要:从19世纪初开始,被称为“霍屯督维纳斯”的萨拉·巴特曼成为黑人女性性欲客体和商品化的对象,并充当了19世纪黑人女性他者性的中心模式。在众多关于巴特曼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也是引起关注最多的文学领域。相比之下,关于巴特曼的诗歌却鲜有关注。本文从公众凝视、医学凝视、对抗凝视的视角对诗歌作品中的巴特曼形象进行解读,审视“黑色维纳斯”刻板形象的生产过程,解释其背后的文化、种族、意识形态、认知方式的对立和冲突,并在凝视的权力关系下思考书写权力和再现伦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霍屯督维纳斯;萨拉·巴特曼;凝视;刻板印象;权力关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13&ZD127)和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美国非裔私刑文学研究与美国暴力文化批判”(22AWWW010)的阶段性成果。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小世界》中珀斯

爱情脚本的多重意义探析

李利敏1文旭2

(1.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710129;

2.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作为认知文体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脚本理论主要解释语篇中隐性知识结构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脚本发展连续体”为基础,将“个人脚本”分为叙事者的、人物的和读者的,分析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珀斯爱情脚本的意义。分析发现,珀斯爱情脚本具有跨文本边界和跨时空映射的特点;其“人生—旅途”隐喻凸显了《小世界》的“死亡—重生”主题,也揭示了洛奇的文学理论观和创作观;脚本的多重意义在偏离和多种并置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关键词认知文体学;脚本;隐喻;文学性;《小世界》

基金项目: 本文受教育部首批新文科建设项目“西部国防院校跨学科交叉融合型英语一流专业建设新模式研究”(22GZ3131)和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基金项目“基于‘双一流’建设的中西研究生《文体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比较研究”(2022AJ17)的资助。

英语IT非人称构式中主语的

认知语义研究

杨朝军

(河南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阿沙尔(Achard,2015: 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道具、预指和指称。弗雷格(Frege,1884)认为,语言结构的意义来自其构成成分及其构成方式,研究IT非人称构式的形成过程发现,生成语言学存在移位、基础产生、合并产生三种说法;基于兰盖克(Langacker)的自主依存联结理论的分析则发现,在IT非人称构式的组配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可能,因此本文认为,非人称构式中主语“it”的意义是由其认知组配方式造成的,它既有功能性的作用,也具有实体性的意义,是一个由虚指到实指、由宽泛到具体的连续统,其消显施事的特征弱化了概念化者的介入程度,从而强化了构式中述谓结构的评价功能及其普遍的可接受性。

关键词:IT非人称构式;主语;认知语义;自主依存联结;组配过程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概括性指称的认知研究”(2019JCZD005)的阶段性成果。

语言研究中的小数据统计

范式及其人工智能变革

—— “语言智能学科”方法论构建(之一)

姜孟

(四川外国语大学 语言智能学院/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 重庆400031)

摘要:统计学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语言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创生了语言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堪称“语言统计范式”。本文对遍行于语言学数十年的语言统计研究进行梳理与阐释,将其解析为“语言小数据统计范式”,同时分析其面临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挑战,展望今后的智能统计范式变革。

关键词:科学统计范式;语言统计范式;小数据统计范式;人工智能变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老龄化蚀失机制及干预策略”(2019YBYY131)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概念能力增龄性蚀失机制及其干预路径研究”(20BYY095)的阶段性成果。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反义词

不对称性的历时研究

——以“light/heavy”为例

吴淑琼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重庆400031)

摘要:本文基于历时语料库,采用动态图和搭配网络分析法,考察了反义词“light/heavy”用法特征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并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了其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 ① 反义词“light/heavy”的语义均从重量域拓展到天气、军事、动作/行为、交通、饮食、言语交际、心理活动、关系、情感、经济、气味、声音等认知域。② 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天气、军事、人造物、声音类名词的搭配频率都很高,呈现出用法特征的对称性;两者的不对称性体现在“light”倾向与交通、言语交际、饮食类名词搭配,而“heavy”倾向和自然物、身体部位、心理活动类名词搭配。③ 反义词的对称性归因于人类的隐喻思维和对称性思维,其不对称性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因素。本文运用基于历时语料库的量化分析法为反义词不对称性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性;语料库;历时;认知社会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反义关系认知研究”(18XYY003)的阶段性成果。

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

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

尤泽顺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语境与译者间互动是近年来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本研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境观及“(再)语境化”等从理论上证明: 语境越复杂,译者能动性越具有发挥空间。对具体译例的互文分析显示,历史语境(尤其是体裁互文中的历史语境)使译者在原文识解和译文产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增多,同时也为译者最大限度利用或部分突破语境划定界限开展翻译活动提供更多发挥空间。

关键词:语境复杂度;译者能动性;(再)语境化;协同互动;互文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日、菲、印)涉领土争议双方的话语模式对比研究”(18BYY068)的阶段性成果。

语境复杂度与译者能动性:

制约/规避或协同互动

尤泽顺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语境与译者间互动是近年来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本研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境观及“(再)语境化”等从理论上证明: 语境越复杂,译者能动性越具有发挥空间。对具体译例的互文分析显示,历史语境(尤其是体裁互文中的历史语境)使译者在原文识解和译文产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增多,同时也为译者最大限度利用或部分突破语境划定界限开展翻译活动提供更多发挥空间。

关键词:语境复杂度;译者能动性;(再)语境化;协同互动;互文分析

项目基金:本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17AYY02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二语学习者词汇损耗研究”(14YJA740051)的阶段性成果。

新千年以来国内英语教材研究:

现状、反思与建议

俞婷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对2000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八种CSSCI期刊上的英语教材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国内英语教材研究总量偏少,发展过程波动较大,教育政策与文件发布和新教材出版对教材研究有较大促发作用;研究主题广泛,热点突出,但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严重;方法上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方法多元性不足。基于分析,建议加强英语教材研究队伍建设,加大研究力度;拓展深化研究主题,增强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加强实证研究,倡导混合研究方法运用。

关键词:英语教材;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师认知冲突与优化”(22XYY045)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