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期刊摘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期刊摘要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十一辑摘要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8-07 08:25:19 阅读: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

——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吴亚欣① 何自然②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要本访谈主要包括语用学方向博士生培养、语用学理论引介、语用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应用性三方面的内容。何自然教授认为,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是语用学方向博士生必修的两门课,它们是弄清楚语用学的渊源和读懂语用学经典文献的基础; “语用三论”(关联论、语言顺应论、语言模因论)是众多语用学理论中对国内学者较有吸引力的三个理论,也是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以及社会语用现象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人际语用学研究要突出在中国的本土化,展示中国文化在人际关系构建中的体现;社会语用学研究要能够对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何自然教授;语用学;语言模因论;人际语用学;语言政策;语言生态



 

 

70年来我国比较

诗学研究的得与失  

曹顺庆陈思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比较诗学经历了前学科时期、学科创立时期、巩固时期、拓展时期与深化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逐步完善,研究视域不断拓展,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体系。反思70年得失,中国比较诗学还存在简单类比、片面求同等积弊,新时代的比较诗学应更加关注差异与变异,聚焦影响关系研究,探索西方文论中国化,以重构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比较诗学;70年;得与失



 

 

《力量》中的狮子书写与跨文化生态对话

——建构多元文化生态话语

胡志红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在美国土著作家琳达·霍根的著述中,动物是常客,有时还成了主角,因而成了作品关注的中心。她时常刻意借助对动物或人与动物间关系的描写来彰显土著文化的生态异质性,开展土著文化与主流文化在环境议题上的对话,以敞亮破解环境困局的土著文化之道。本文尝试通过探讨霍根小说《力量》中狮子书写的生态文化内涵,凸显两种文化在狮子保护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从而揭示环境危机与土著文化生存危机之间的深层关联,并借此探寻应对危机的多元文化路径。

关键词:琳达·霍根;《力量》;狮子书写;文化差异;文化对话



 

 

“双重认知轨道”:

认知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申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20世纪90年代认知转向以来,文学中的认知成为热门话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关注这样一种认知文化现象:在某种文化环境中,信息发出者有意提供两条认知轨道:第一条能达到正确理解,第二条则通向错误理解。信息发出者迫于文化力量的压力,诱导受众沿着第二条轨道走,在错误理解的掩护下,使不被文化语境所容的理论概念或文学作品能够面世和生存。就理论概念而言,布思提出的“隐含作者”为研究这种认知现象提供了典型例证。在排斥作者的学术氛围中,布思通过“首因效应”、隐喻与字面意义的并置、重解码轻编码等手段对“隐含作者”进行认知伪装。学者们普遍沿着布思铺设的错误认知轨道前行,在推理和关联过程中,屏蔽了通向正确理解的相关信息。在文学创作中,也有一些作者迫于文化语境的压力,有意提供两种认知可能性,在情节发展层面进行认知伪装,对读者加以认知误导。这种复杂的认知现象既对现有认知研究模式构成了挑战,又为认知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关键词:双重认知轨道;文化环境;隐含作者;认知误导;挑战和机遇



 

 

《时间机器》:文类杂糅的叙事艺术

虞建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摘要:威尔斯的《时间机器》被公认为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小说名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杂糅了三个不同的文类,既是科学小说,也是政治寓言和歹托邦小说。三种文类各赋予了小说特殊的意义,共同强化了小说文本社会批判的力度。本文首先阐述包含于小说之中的不同文类的成分与特性,以及不同文类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作家在同一文本中聚合三种文类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威尔斯;《时间机器》;文类;叙事艺术



 

 

从《随意敲门》探析心象

叙事之跨时空建构

庞好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