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期刊摘要
您的位置: 首页 > 期刊摘要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十九辑摘要
发布时间:2024-10-22 09:15:00 阅读:

学科、理论、历史:翻译研究的目标与价值

——谭载喜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

蓝红军1  谭载喜2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5104202. 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518060

摘要:本文聚焦谭载喜教授的译学建设思想,就中国的翻译学科建设、翻译理论建设、翻译历史研究三个方面对谭教授进行访谈。访谈中,谭教授结合自身的治学经验,主要就翻译学科建设的本位与初心、翻译理论建设的国际视野、西方翻译史学研究的目的与价值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谭载喜教授;译学思想;学科;理论;史学

 

 

何为翻译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

朱健平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看,翻译实践是翻译实践者通过能动地改造由源文本世界所承载的精神世界,将源系统中的观念转移至目标系统,以改造目标系统中的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为此,翻译实践可分为原作选择、译作生产和译作接受三个环节,本质上对应于异质观念的选择、转移和接受。翻译实践的每个环节均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是翻译实践主体通过实践中介与实践客体互相作用的社会性活动。翻译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翻译实践;环节;要素;特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1BYY006)的阶段性成果。

 

 

“五行”英译看西方对中国古代宇宙

生成论的认知及中国传统哲学“走出去”

胡翠娥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学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重要学说。对“五行”概念的翻译体现出西方对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认知。“五行”译名虽然多样,但从宇宙生成论意义上可分为“构成”观、“力量”观和“功能”观。“构成”观以“five elements”译名为代表,主张五行是宇宙基本物质的构成;“力量”观主张从动态力量或过程而不是静态要素意义上去认识五行在宇宙生成论上的作用;“功能”观以“five phases”为代表,认为五行是元气的不同相状,是一种功能,而不是物质的构成。“五行说”的演变历史证明,先秦没有以五行言生化过程,《淮南子》中虽然渗入了五行观念,但还没有作为阴阳之气的次级观念参与宇宙生化。“phases”指同一实体的不同相状或形态,运用到“五行”中,使木、火、土、金、水成为性质简单、均匀同一的东西,因而失去了其实体性,与“阴阳和五行大体上被看作抽象的实体”这一普遍认识相矛盾。无论如何,西方关于“五行”翻译的争论,为中国传统哲学“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五行说;“五行”翻译;中国古代宇宙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学家陈荣捷的宋明理学英译及著述与20世纪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18BYY020)的阶段性成果。

 

 

唐代译者的空间分布

——基于翻译地理学的考察

贺爱军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摘要:本文从翻译地理学的视角对唐代81位译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展开考察发现唐代译者的翻译地和出生地均沿佛教东传路线地区和城市分布,而翻译地与寺院所在地高度重合。唐代译者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路的效应”和“树的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路的效应”指的是译者的出生地和翻译地沿佛教东传路线的聚集分布现象,译者出生地和翻译地的形成受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区划原则共同支配。“树的效应”指的是寺院的地理分布决定翻译中心地的地理分布,佛经译场往往设在寺院,寺院的分布与翻译中心地的分布高度重合。“路的效应”和“树的效应”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译者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译者地理分布;路的效应;树的效应;翻译地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翻译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实践研究”(19AYY013)的研究成果。

 

 

超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以《续西行漫记》复社中译本为例

王祥兵

(国防科技大学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073

摘要:超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出现在历史特殊时期,目前尚未发现对该翻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由于特殊的时代语境和政治语境,抗战时期外国记者红区报道的翻译出现了不少超前翻译的译本,《续西行漫记》复社中译本就是典型的超前翻译。《续西行漫记》是抗战时期外国记者红区报道的代表作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原文本及中译本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各类形象的建构及宣传上,对译本的本体研究尚未引起关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下,《续西行漫记》复社中译本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和为实现译者特定的文化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上。“超前翻译”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翻译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关键词:《续西行漫记》复社中译本;超前翻译;译者主体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战时期红区报道翻译对红色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22AYY003)的阶段性成果。

 

 

人工智能时代河西走廊文化

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

    赵宝巾

(西北师范大学 国别区域研究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果与受众的认可度,以“河西宝卷”“绚丽甘肃”“数字敦煌”为分析对象,对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开展分析研究,建议在数字化时代,努力实现人工智能和文化产品生产的无缝对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手段。本文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多模态;河西走廊文化;翻译;国际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国际传播力中的语言与话语能力研究”(WYZL2022GS0010)的阶段性成果。

 

 

认知视域下语言运用三级析解

徐盛桓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语言有多重属性。在语言运用中,经济性和认知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认知性的作用更为基础。据此,我们提出认知原理统领下的语言运用三级表达—解读理论框架。在一级运用阶段,语言解读是运用“整一性投射”策略解决读懂的问题;表达则是要利用这一策略使语言更为简省。其中,运用“整一性投射”就是要利用百科知识,也就是语言主体的认知能力。二、三级运用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情境关联的策略,其中的三级运用是专门针对非字面义表达的。情境关联的实现更能体现认知活动的基本原理认知主体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情境关联,主体的“情”同“境(景)”里的物关联起来,主体对所表达的事物进行联想、想象,作出主观的认知加工,实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关键词:语言属性;语言运用三级表达—解读理论框架;整一性投射;情境关联

 

 

英语动词前置构式的句法语义和认知理据

莫启扬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动词前置构式属于非典型话题结构,体现了概念参照点关系,以表述类事件的前置动词短语为参照点,以存在核为目标。该构式是对先前语篇中的基线进行一系列加工阐释后形成的交互小句,具有独特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主要用于明确前置动词所述事件的发生状况或存在状态,有别于明确事件参与者的分词倒装,也有别于让步倒装。让步倒装强调主语与前置成分之间,或主语所参与事件的实际结果与该事件应该产生的结果之间构成的对立性和反预期性。前置的动词是存在核之外的剩余部分,仅充当语篇锚定,不占据存在核的默认锚定成分位置,因此,前置不会引起倒装。

关键词:动词前置;概念参照点;存在核;分词倒装;让步倒装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英汉小句联结研究”(17BYY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汉双名合词的普遍性考察

——二维语义论视域

杜世洪

(西南大学 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要:双名合词的语义关系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过去的研究在结构上对双名合词进行语法描写,得到的研究结果是把双名合词分为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两大类。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这两类结构。然而,关于双名合词的语义关系的考察却局限在单维度的语义描写层面,而对语义关系的描述基本上是以例说例,未能就英汉两种语言双名合词的语义关系的普遍性进行系统性揭示。英汉双名合词的普遍性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二维语义论为基础,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由自然种类词项构成的双名合词N1+N2”进行考察,目的是揭示双名合词语义关系的普遍性。在二维语义论视域下,英汉双名合词都有弗雷格联系式合词、康德联系式合词和卡尔纳普联系式合词三大类。根据“N1+N2”中N1N2各自开显的语义维度与性质,这三大类双名合词又可分为十二亚类。在这十二亚类中,英汉双名合词的普遍性聚焦在康德联系先验的必然性上;在弗雷格联系上,英汉双名合词属于经验的必然或偶然普遍性;而在卡尔纳普联系上,双名合词的英汉对应情况比较复杂。对双名合词的语义关系进行考察,充满了挑战,也具有认知意义。

关键词:二维语义论;双名合词;弗雷格联系;康德联系;卡尔纳普联系

 

 

人与技术的异化关系

智能手表广告的批评隐喻分析

    徐一楠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要:意识形态与话语的辩证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语言学研究者通过深析话语特征而揭示隐秘的意识形态观念。人与技术的异化关系也潜匿于智能手表的广告中,可以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等认知语言学方法展示出来。研究表明广告中人与技术的编码方式呈现出不同特征,技术可以具有主体性而统治本该作为主体的使用者。智能手表广告的批评隐喻分析展现了认知语言学方法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话语;智能手表;批评隐喻分析


 

论杰斯敏·沃德《拾骨》的心象叙事

庞好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420

摘要:杰斯敏·沃德在《拾骨》里采用记忆象、遗觉象和想象等叙事策略,生动描写了黑人社区在抗击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的恩爱情仇,凸显了心象叙事的艺术魅力。首先,沃德从回忆式心象、迁移式心象和触发式心象显示了记忆象与人性演绎的内在关联。其次,她在这部小说里设置了视觉遗觉象、听觉遗觉象和触觉遗觉象,揭示了遗觉象处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心理表征。最后,她还通过对幻觉表象、错觉表象和臆想表象的描写揭示了想象的基本特征。沃德开启了心象叙述的新境界,把心象呈现从传统心理描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心象叙事系统。

关键词:杰斯敏·沃德;《拾骨》;心象叙事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21&ZD281)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裔美国小说主题研究”(21FWWB017)的阶段性成果。

 

 

《巴西商船》《K圈循环》的

移民环流与乌托邦建构

王一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207

摘要:《巴西商船》和《K圈循环》是当代著名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的移民小说代表作。《巴西商船》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移民前往巴西开创富有理想色彩的公社的历史,《K圈循环》则相应地描写了20世纪80 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日裔巴西移民返回日本工作和定居的故事。两部作品基于对全球化之下人口回环流动迁徙及移民(劳工)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但又不拘泥于惯常的移民主题模式和情节构设,展现了独特的“移民乌托邦”的建设与失败,借此在历史与理想的交织中,探讨了乌托邦理念等论题,补充了移民文学中较为少见的对某些抽象问题的深刻探索。同时,作为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第三代移民,山下凯伦也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民族的身份政治问题,而是注重与更广阔多元的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其对巴西—日本—美国等多国族的人类学式的“厚描”,暗示了一种可能的世界主义图景。

关键词:山下凯伦;《巴西商船》;《K圈循环》;移民;乌托邦;世界主义

 

 

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

“后黑人性”的文学再现管窥

林元富  宿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后黑人性”文学书写是对“黑人性”文学再现的一种反拔,其核心是以新颖的、反讽的和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当代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体验、身份构建和种族意识。“后黑人性”文学再现形式多元,有文类借用和混合,也有对白人作家经典文本的戏仿性改写,以及对“后种族”未来世界的“乌托邦”式想象。当代“后黑人性”文学再现在种族、身份和历史考察方面有一个可以辨析的传统;该传统可追溯到伊什梅尔·里德的作品,并在科尔森·怀特黑德和保罗·比蒂的小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代表着当代非裔美国小说的走向。

关键词:当代美国非裔小说;后黑人性;文学再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美国非裔小说‘后黑人性’文学再现发展脉络研究”(22BWW069)的阶段性成果。

 

 

古尔纳《来世》中的身份

建构与情感共同体追寻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要古尔纳的小说《来世》借助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来审视坦桑尼亚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一段悲惨历史,展现了创伤记忆、身份建构与宏大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以人物的身心创伤为身份认同的载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创伤记忆,治愈战争留下的伤痛,鼓励人们勇敢面对过往经历,不再规避自我身份,重拾伦理责任,并同非洲土著社群重建联系。古尔纳还原了历史记忆的真实面目,颠覆了官方书面历史的宏大话语,从而在历史的碎片中实现了伦理身份的建构和情感共同体的追寻。

关键词:古尔纳;《来世》;伦理身份;创伤记忆;情感共同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的阶段性成果。

 

 

理论“失效”了吗

——对当代西方文论认识误区的辨析和思考

张和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学研究院,上海200083

摘要当代西方文论传入中国后,为外国文学学科注入了清新的源头活水,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和困扰。由于研究实践中的“理论”乱象丛生,弊端迭出,学界对当代西方文论的质疑与批判声此起彼伏,如抨击理论脱离实践,指责理论解读文本无效,批评理论流于空谈,且只热衷于概念演绎等。本文针对近年来对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行辨析和思考,聚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在文本阐释中的有效性,以及20世纪西方文论的实践价值论等问题,尝试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当代西方文论;强制阐释;理论与实践;理论有效性;实践价值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19ZDA293)的阶段性成果。

 


 

旧日传统的挽歌

奥康纳《临终遇敌》中的怪诞现实主义叙事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纵观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书信与散文,她对美国内战表现出含混与矛盾的情感,这在其唯一明确涉及内战的作品《临终遇敌》中尤为突出。评论界对该小说究竟隐含着奥康纳对内战的何种态度看法不一。基于此,本文梳理了《临终遇敌》中所刻画的南方社会形形色色的内战追忆活动,挖掘其所呈现的怪诞现实主义,如怪诞的文化特性、文体特征、物质—肉体形象与身体刻画,从而揭示追忆活动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已然丧失其精神内核与文化价值,成为标榜身份与追忆旧日传统的“商品”与“道具”的境况,进而厘清奥康纳对“失败的事业”的态度,以及其对逝去的南方传统的怀念与敬意。

关键词:《临终遇敌》;弗兰纳里·奥康纳;怪诞现实主义;美国内战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身体叙述与现代性焦虑”(2020QNWX67)、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中的国家认同意识研究”(22SKGH270)及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认知诗学研究与理论版图重构”(20&ZD291)的阶段成果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