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1
  信息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告 >
初识《英语研究》:绿地中一朵淡香袭裾的小花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5-18 05:10:04 阅读:

初识《英语研究》:绿地中一朵淡香袭裾的小花

● 白汀

赋闲多年,心若止水,面对枯燥的学术读物,早年的兴致似已消失殆尽。不过,最近两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主编的《英语研究》以其新的面貌及内在魅力再次逗引起我的兴趣,我竟一一阅读了所载全部论文。

《英语研究》所载论文中,不乏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最新力作。不少论文立足于学术研究最前沿,对新的学术焦点、难点进行缜密而科学地剖析研究,提出颇有创见和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以引领读者一窥更为新奇的学术洞天;或在深入而广泛的纵向审视和横向扫描的基础上对特定研究方法、视点、视角进行拓荒意义的创新与拓展,以带给同行者更多借鉴与启迪;或及时译介国外顶级学者的最新力作,为我国研究者及时打开一睹学术前沿最新风光的窗口;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下经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深入考察和理性分析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应对策略。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尚必武的《投射“理论旅行”的轨迹——叙事学在中国语境的引入、兴起与繁荣》从历时视角出发,重点考察叙事学在中国接受、发展、变异的三个阶段,深入剖析叙事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的特点与成因,并在廓清其发展脉络与不足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叙事学研究的任务和方向,这对于中国学术界今后在该领域更深入的研究无疑具有启示和引领意义。

海口经济学院王莎烈、王颖奕、邱易安三位教授的《伊丽莎白时期的爱情诗:虚构的女性意识和声音》多维度透视了伊丽莎白时期的爱情诗中大量出现的由男性诗人建构的虚拟女性及虚拟女性意识和声音后指出,虚拟女性主体意识和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性主义意识的颠覆和解构,且为其后的文学艺术中女权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见解独到,研究方法及视角新颖独特。

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怡博士的《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罗伯特·撒克教授访谈录》同样值得认真拜读。罗伯特·撒克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在这篇访谈中,他对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述技巧、地域母题及艺术美学等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地精彩诠释,并推而广之,深入探讨了加拿大文学中的安大略传统与历史关注,并对文学批评中对意识形态的过度强调和狭隘民族主义进行了批评。从中,读者不仅能聆听文学批评大师对特定区域文学高屋建瓴的论述及其发展未来的前瞻性期待,还能领略其非凡的睿智和博大的胸襟。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汤姆·科恩的《电影、气候变化与乌托邦的困境:从〈2014:电影〉——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谈起》(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李丽华译)将美国好莱坞灾难片作为审视对象,从“刻板的类型片与‘无产阶级化’的记忆”、“创伤性影片、影片破坏与生态灭绝思想”等方面入手,历时性地勾勒出美国近年灾难片如何逐步从根深蒂固的乌托邦思想和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挣脱出来,日趋强烈地关注人类的文化焦虑,进而揭示出当下社会不同群体对气候变化、生态灭绝等人类困境的思考。该文精辟的分析、深刻而新颖的洞见令人耳目一新。

四川外国语大学姜孟教授等人的译作《概念的灵活性、结构性、语言不确定性:知觉符号的组构系统特征》从“概念”的定义出发,对众多研究者关于概念的灵活性、结构性和语言不定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充分阐释的同时,提出用知觉符号理论框架来阐述概念的固有特性,以求对诸多概念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文章论析精辟,逻辑严密,富有创见和启迪意义,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

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亚欣等的《易得性经验推理:误解的认知心理根源之一》分析论证了误解的认知心理根源与心理倾向的关系以及易得性经验推理对语用推理的影响后认为:“交际中导致误解发生的因素涉及多个层面,语言结构本身的不确定和交际语境的动态性为误解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交际者的认知心理因素,尤其是心理倾向对语用推理的影响,才是误解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本质原因。”此说虽属一家之言,但其较强的说服力和学术价值亦不应否定。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王祖友的《跨界研究结硕果 彰显特色创译论——许建忠教授访谈录》较详细的阐释了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研究专著的撰写背景、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法创新及理论创见。王祖友指出,许建忠教授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翻译放在生态、环境、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的各个不同维度加以考察和探索,许教授先后出版的《翻译生态学》、《翻译地理学》、《翻译经济学》开辟了新的跨学科领域,为世界翻译理论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为翻译研究论文,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李龙泉的《平等解释权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则在时间长河的回溯中分析研究了马丁·路德在特定历史坐标下所坚持的翻译原则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其宗教思想的两个重要观念——应许恩典和平等解释权的内在联系,并充分肯定了这两个重要观念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裔传萍博士的《“言语证素”的翻译对新闻叙事视角的影响》将英语新闻的汉译作为对象,分析探讨了“言语证素”的不同翻译对新闻叙事角度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在翻译理论的探索与创新方面的努力无疑应得到充分肯定。

此外,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的《作者的大脑如何构建故事——论泰戈尔短片故事的情感与伦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汤轶丽译)、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杨旭及王仁强教授所译《语言乃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立场论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范勇博士的《管窥翻译中的政治——〈纽约时报〉处理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意识形态操控例析》等等,均不乏亮点。

总体而言,《英语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其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较为突出。同时,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翻译、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除语言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教学研究等外,学术访谈、海外译稿、习得研究等栏目亦颇有特色。

自2015年起,《英语研究》已交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今,它以其较高的学术品位、学术价值及编校质量在同类出版物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堪称一方学术绿地中一朵淡香袭裾的小花。

(转引至四川外国语大学报 2016年3月30日 第3期)

(本文作者曾发表了《川外赋》等作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