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继承诗兴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人大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来我校讲学
12月11日下午,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门前人头攒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教授应邀在这里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心主任张法教授担任主持,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150余人前去聆听。
袁教授紧紧围绕“诗兴精神与中国文化”这一主题,通过探讨诗兴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说明诗兴精神与中国人的人生境界相通,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诗兴精神。
为了论证这一结论,袁教授首先从诗兴精神与原始生命体验这一角度阐释,他认为诗歌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状的生命冲动,它往往是作为劳动或集体宗教祭祀活动的节奏性歌辞,是一种生命创造的显现与爆发,与音乐舞蹈相配合。其类型有四:一是以鸟兽作为感物起兴,二是以草木来起兴,三是以鱼类起兴,四是以想象虚拟中的动物作为起兴。“兴”的出现与运用,使得远古先民的生命活力找到了升华的渠道,这就是使他们将情感与物象融为一体,将内心积郁的情感与耳濡目染的物象结合起来,从而凝缩了丰厚深挚的人生意蕴,使生命得到升华,最终使先民的诗歌创作脱离了单一重复的情绪宣泄与宗教意念,获得了长足的进化与发展。 总之,“兴”与“生”相通。
接着,袁教授引用钟嵘、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歌赋,具体分析了诗兴精神的在历代诗歌中的表现,并引用林语堂在《中国人》里的一段话阐释了诗歌的作用。他说人渴望自由,追逐自由,现实生活的束缚乃至不幸之事往往让人苦闷不已。“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人们生活需要诗兴精神,但是,袁教授话题一转,不无遗憾地指出当下崇拜物质财富与迷信科技的社会现实践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冷漠、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糟糕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再也找不到诗意的栖息地。
之后,袁教授与在场的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充满浓浓怀旧气息的油画组图——《刻骨的乡愁图》。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资料,朴实真挚的背景音乐把讲座气氛推向了高潮。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向教授提问,四十多分钟的互动交流时间袁教授旁征博引,博古论今,既让人感受到了国学的巨大魅力,又让人看到一个学者推广国学的热情。最后,袁教授高度赞扬了我校学子勤奋好学和踏实肯干的的精神风貌。

                                                                                                                                                         (文/图:周曼曼)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