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后韩礼德时代的功能语言学——川外学堂:语言文化讲坛(13)


2024年4月1日晚7点,四川外国语大学“川外学堂·语言文化讲坛”第十三讲在博文楼六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以“后韩礼德时代的功能语言学”为主题,特邀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丁建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儒教授和英语学院王天翼教授主持讲座。

在开场致辞中,主持人李洪儒教授指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开启了语言多功能时代;就世界学术界而言,韩礼德(M.A.K. Halliday)开创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功能最系统、最全面的一个学派,值得我们学习;韩礼德逝世后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应该如何发展,会如何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丁建新教授作为我国韩礼德思想的重要阐释者与拓展者,其学术报告无疑具有前瞻性。

丁建新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UWTSD)客座教授、韩礼德语言科学研究院M.A.K. Halliday Institute of Linguistic Sciences院长,担任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十余项学术职务。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以及中山大学人才引进“百人计划”的入选者,他的研究贯通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文化符号学,尤其擅长在跨文化语境中重构语言学理论。其系列文章《作为文化的语法——功能语言学的人类学解释》等开创了功能语言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新路径。

1 溯源与重构:韩礼德语言学的思想图谱

丁建新教授从历时维度出发,梳理韩礼德理论的思想源流。他指出,韩礼德语言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深植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从柏拉图的语言哲学到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到弗斯(J.R. Firth)的语境理论,构成其理论体系的多元基因。韩礼德的革命性贡献在于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系统”,提出“功能进化论”——语言的形式特征本质上是社会功能需求的结果,“语言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它必须行使这些功能”。这一核心命题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视为自足系统的认知,转而从人际互动、文化建构的视角诠释语言现象。

讲座重点剖析韩礼德理论的三大东方印记:其一,其“反语言”(anti-language)概念直接受惠于汉语修辞学中的“反切”原理,揭示边缘群体通过语言重构实现身份抗争的机制;其二,他提出“城市是言说之都”的论断,奠定城市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其三,其理论体系隐含的“利他主义”伦理观,与儒家“言为世范”的思想形成跨时空对话。这些特点有力佐证了韩礼德语言学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品格。

2 破界与融合:后韩礼德时代的学科新貌

进入21世纪,功能语言学在承继韩礼德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呈现出显著的“后现代转向”。丁教授从三个维度阐释这种转型:(1)理论去中心化:传统层级分明的系统功能模型逐渐让位于动态网络模型,语言各层次(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的界限趋于模糊,更加强调多模态符号资源的协同作用。这种转变呼应了数字时代语言实践的碎片化与超文本化特征。(2)方法交叉性:功能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大数据分析、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催生新研究范式。例如,通过眼动实验追踪语法结构的认知加工,或利用语料库技术验证功能语法的概率特征,均体现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的深度融合。(3)问题意识社会化:研究焦点从形式描述转向社会现实议题。丁教授团队近年开展的“平台经济语言景观研究”,即通过外卖员人机交互语言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彰显语言学介入公共领域的社会责任。

3 学术对话:语言学何为?

互动环节由王天翼教授主持。商务英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兴兵教授就本次报告主题,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本体论”等议题,大家展开热烈讨论。丁建新教授强调,中国学者不应该止步于理论引介,而需立足本土语言实践,创新方法。他以汉语“流水句”的特殊性为例,指出功能语法框架需要发展更贴合汉语类型的分析工具,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的关键突破点。

5 尾声

在历时2小时的深度研讨中,丁建新教授以宏阔的学术史视野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勾勒出功能语言学发展的时代坐标。这场思想的碰撞既是对韩礼德学术遗产的致敬,更是对语言学未来图景的积极描摹。当人工智能重塑语言生态、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功能语言学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正在书写新的学科篇章。王天翼教授对本次学术讲座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总结。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外语教育重镇,四川外国语大学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中国学者在全球语言学前沿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而且通过跨地域、跨代际的学术对话,为青年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胡映雪 供稿

李洪儒 审阅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