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川外德语文学讲座

川外德语文学讲座

2018年10月12日,由我校德语系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德语文学讲座上午在博文楼三楼召开。共有三位博导宣讲了他们的最新研究以及成果。任卫东博导,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

上午8点半讲座开始,我系冯琳教授致辞,对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们来参加此次讲座以及多年来对我校德语系发展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任卫东博导报告题目:作为乌托邦和异托邦的中国——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形象。1900年前后欧洲现代化进程和末世情结的语境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再次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关注。卡夫卡在其书信中对中国的叙述,与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福柯的乌托邦和异托邦概念,为阐释卡夫卡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中国作为美好幻想的载体,呈现出乌托邦性质;另一方面,中国被构建成一个杂糅无序的空间,折射出在秩序被抽空、真理不确定的现代社会,人的恐惧和无所适从。

任卫东博导从三个方面进行报告,首先是分析19、20世纪的中国形象,接着阐述了乌托邦和异托邦的概念,最后将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从异托邦入手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制度受到西方的赞扬,但是16世纪开始正如赫尔德对中国形象木乃伊,僵化的感受,中国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已经由当初的美好转向了僵化停滞,中国开始遭到质疑和怀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尼采的死亡,丑陋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欧洲扩张热潮,知识分子开始寄希望于陌生文化,再次产生了中国热。中国作为德语文学的一种思想立足点,其中的和谐,无为思想都在卡夫卡、德布林,黑塞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任博导指出与代表着美好,有序,非现实的乌托邦相比异托邦就是对现实构成危险的异度空间,充斥着矛盾。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中国只是一种概念特征。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的时间体验,行动迟缓都是一种空间的杂糅性和混乱性。作品中的建筑是卡夫卡的一种结构化策略,宫殿代表着无边的空间延展性,中国代表着等级秩序,皇权。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矛盾、混乱都吻合异托邦的概念。

本次讲座不仅使得同学们了解了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使得大家对乌托邦和异托邦这一文化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探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孙雷  

                                                     图:孙雷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