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歌德研究前沿话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

2016年5月27日至28日,北京大学李昌珂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晓樵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莫光华教授、宁波大学陈巍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刘晓博士和西南交通大学唐弦韵博士等歌德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四川外国语大学,就“歌德研究前沿话题”与川外师生一起进行研讨。会议开幕式由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冯亚琳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李大雪教授致欢迎辞。

研讨会以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的精彩报告开始。报告题目是:“明哲”还是“师伯”?——晚晴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在报告中,谭渊教授从晚清之后的学者,如李凤苞、辜鸿铭、王国维等人对歌德的评价出发,讲述了歌德在当时的接受情况。紧接着是川外的张丽老师和川外的博士生毛亚斌同学对歌德作品《亲和力》的分析。张丽老师主要探讨了歌德《亲和力》中的感知因素,而毛亚斌同学则讲述了《亲和力》对革命与政治的映射。

在短暂的茶歇之后,刘晓博士从媒介的发展和传播的角度探讨了1800年前后书信时代与维特时代的媒介问题。此后,川外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张秋、王初旭和张熠琳同学分别从“他者”,“抑郁”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座的专家和学者认真倾听,并为其指出了修改意见。

28日上午的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莫光华教授主持。会议首先探讨了歌德作品在译界和读者中的接受情况。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晓樵教授的报告“谈早期歌德汉译文献的版本问题”,四川外国语大学任伊乐老师的报告“歌德散文汉译概览”,四川外国语大学万玥老师的报告“歌德散文接受研究1912-2013”和宁波大学的陈巍教授的报告“民国时期歌德《浮士德》的翻译与研究”。茶歇之后,川外DAAD外教Barbara von der Lühe讨论了歌德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的情况,西南交通大学莫光华教授谈论了歌德与自然哲学的渊源,最后是一年级研究生武孝梅同学的报告“《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价值问题”。

28号下午的报告由李大雪教授主持。首先,北京大学李昌珂教授探讨了歌德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也即歌德对于战争的态度。接下来川外丰卫平教授和刘海婷老师分享了她们对于歌德童话研究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川外一年级研究生郑素华同学则探讨了歌德自传《诗与真》中的社会形势以及其对歌德文学创作的影响。28日下午的第二部分是歌德作品《威廉迈斯特》专题。首先是川外德语系一年级研究生吴海林、陶旻如同学对《威廉迈斯特学习时代》中女性形象和经济主题的分析,然后是李梦雅同学对《威廉迈斯特漫游时代》中社会形态的分析,会议的最后,冯亚琳教授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漫游时代》中文化记忆的展演与重构。冯老师的精彩报告为本次“歌德研究前沿话题”学术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和同学就自己研究的内容积极讨论,研讨会气氛热烈,各位师生受益匪浅。

文:张熠琳图:袁楠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