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川外德语文学讲座——范捷平教授《英雄幻想之解构》

川外德语文学讲座——范捷平教授《英雄幻想之解构》

20181012,由我校德语系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德语讲座在博文楼三楼会议室召开。来自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三位教授为川外德语系师生带来了三场精彩绝伦的讲座。

上午八点半,我校德语系冯亚琳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教授们表示了欢迎,同时也对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无私分享表了感谢。而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范捷平教授开始了他的报告:席勒、施耐庵和瓦尔泽笔下强盗与英雄气概(Dekonstruktion der Heldenideen vo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Moor” in Robert Walsers Räuber-Roman)。

讲座伊始,范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罗伯特·瓦尔泽创作《Der Räuber》(《强盗》)的原因和背景,提及了席勒的《强盗》一书对罗伯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之后,范教授提出了中德的英雄概念(Heldenkonzept)。西方的英雄源自古希腊,自荷马开始,原指得是神和人生出的孩子(Halbgott),在14世纪时期,人们会赋予给英雄更多的人为内涵。而我们所谓的英雄概念受到Kultur GruppenZeit的影响,因为文化,族群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也可以用英雄Held)这个词来表达。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英雄概念的扩展。范教授将西方的“天才(Zeitgeist)”与“英雄”概念相类比,西方作家用精神和头脑暴力的方式,即小说,来冲击封建思想和体制。

中国的英雄概念自公元前221年起,成为普遍概念。而中西方概念的不同点则在于中国的英雄似乎有更强烈的伦理、道德感,这与我们传统中的儒家思想是有关联的。中国的英雄有强烈的要求,即忠、侠、义在这一点上,可以和西方的骑士概念(Rittertum)结合起来。而西方较为重视的个人发展(Individuum)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体现较少。中国作品中体现出的根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和忠君思想的结合,可以从《水浒传》里只反贪官,不反朝廷情节体现出来。因此范教授认为,中国的英雄概念限制了其成为更为完整的英雄。

范教授认为在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中,英雄是和前面所提到的Heldenkonzept所不同的。在书写英雄中有一种后现代(Postmoderne)的写作方法,也因此造就了反英雄(Anti-Helden)的概念。在另一种意义上,可以说反英雄也是一种英雄。而英雄概念(Heldenkonzept)和反英雄概念(Anti-Heldenkonzept)的提出可以说是解构主义的体现。范教授指出,所有的英雄都应该是和别的英雄不一样的。

在讲座的最后,范教授详细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在对于角色男子气概(Männlichkeit)的理解上,范教授举出了《水浒传》中的孙二娘作为例子,仔细阐述了男子气概并不能狭义地认为只是男性角色的专属特性,男子气概作为“英雄”身上的应有品质特性,不应该按照性别区分,即孙二娘的女汉子特质可以被认为是男子气概的一种表现。

本次讲座不仅使大家对中西方英雄概念区别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理解,也将罗伯特笔下的“另类”英雄带进大家的视野,开阔了大家的思路,令大家受益良多。

 

文:张子菁

                                                          

                                                                                                                                图:雷蕾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