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功能

川外学堂•文化讲坛第三讲


2024年6月26日晚19点,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川外学堂•文化讲坛”举办第三次学术讲座。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振怡教授以“文化哲学”为主线,做了题为“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功能”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儒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云南楚雄师范学院等国内8所高校和本校部分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斯拉夫文化研究团队全体研究人员共聚云端,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讲座为川外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文化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刘振怡教授主要围绕“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和“文化的功能”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讲座伊始,刘教授就指出,文化的发生和起源与人的发生或生成紧密相关。在哲学思想史上,她介绍神创说、自然发生说、模仿自然说、人体自然匮乏说等几种关于文化发生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探讨人的生成和文化的起源,目的在于深刻把握人的本质规定性和文化的本质属性。从历史逻辑和现实机制结合考察,分别体现为人的活动超越本性和创造特征以及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是实践的历史积淀和对象化,文化世界是建立在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实践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自在的自然基础上。



随后,刘振怡教授给线上师生详细阐述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她指出,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文化的作用。从个体行为层面看,文化主要体现为人自觉或不自觉遵从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规范体系。从社会运行层面看,文化主要体现为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的内在机理或图式。在对人之存在的价值体系的讲解中,刘教授着重向师生们介绍文化价值对个体生存的作用,包含文化价值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创新功能3个层次。



最后,李洪儒教授首先指出目前在语言学层面,学者们普遍将语言的意义划分为语言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而语言主观意义的核心就落脚在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上。因此,文化哲学完全可以成为广大师生研究语言主观意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其次,语言哲学将人和人的世界视为学科目的,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核心仍然是文化问题。最后,李洪儒教授指出文化哲学的很多研究内容对语言基础研究都具有直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例如,文化的导向功能针对人和个体,通过文化认同建构国家文化模式,从而从宏观层面服务国家战略和智库建设。



——张海洋 讯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