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物质文化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 全国学术研讨会

 

20201120-21日,由《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文化学研究所和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物质文化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

参与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在读硕、博士以及《德语人文研究》、《外国语言与文化》期刊的编辑部成员。与会老师同学围绕物质文化的主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探讨。会议主要包括主旨报告、小组报告、自由论坛以及国内德语专业刊物建设谈四大板块。

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冯亚琳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郑白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吴江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李大雪教授分别致辞。随后,《德语人文研究》主编王炳钧教授就物质性研究的意义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作为人,我们时刻处于同物的关系中。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物对文本的建构和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例如物恋与家具作为物在比德麦迈耶尔文学中的作用,或者中文中一把交椅的表达也反映了文化结构中的等级关系。王炳钧教授进而概括了人和物的历史发展:从上帝造物开始,人对物的观察、人与精神的划分,到现代的工业化的物质批量生产,由此出现的主客体的划分,我们从物的角度出发审视人的历史,我们对物的审美有了新的可能。王炳钧教授富有哲思的讲话为本次会议拉开了序幕。

在《德语人文研究》副主编任卫东教授主持下,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冯亚琳、浙江大学教授范捷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陈敏、浙江大学副教授刘永强作了大会报告。大会四篇主旨报告的摘要刊录于下:

敬畏原本之物”——施蒂弗特的小说《晚夏》中物的文化意义

冯亚琳 四川外国语大学  

19世纪中叶,德语文学经历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向物世界的过程:生发于比德迈耶时期,到诗意现实主义达到巅峰,具象的日常物质世界在文学世界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和演示。无论是弗赖塔格在他的小说《借方与贷方》中对商人世界物体的刻画,还是路德维希在其《天地之间》中对建屋工匠手艺的细致入微的展现,无论是对文物的描写,还是对日常生活中器物的关照,均建立在重视物世界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阿达贝尔特·施蒂弗特在他的小说《晚夏》中通过人物之口所说的敬畏原本之物可以视作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拜物主义的宣言。本报告从 20 世纪末在德国兴起的文化学提供的跨学科视角出发,以施蒂弗特的小说《晚夏》为例,分析物在诗意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文化编码方式,探究物世界的秩序、物的施事性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挖掘出以文学为媒介的物的文化象征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人间性解读

范捷平 浙江大学  

   现象学颠覆了康德以来的自在与自为说,胡塞尔认为,不仅不是自在(an sich)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für sich)的,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寓于世界之中)。从属于它所在的世界,或者反过来说,世界是属于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