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张法教授莅临我校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带来“狮子在西方的形象建构”为主题的报告

长江学者——张法教授莅临我校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 带来“狮子在西方的形象建构”为主题的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学副会长张法老师于2018926我校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邀请,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狮子形象为主题的报告。

  报告开始先是从地中海文化,到古埃及,希腊再到两河文化,横纵向,跨时间, 跨地域,系统且简洁的介绍了狮子形象在不同地域的不同内涵和象征意义。总体趋势是,狮子形象在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时期,主要是以人为主导,为人性而服务,而后传至东方像波斯,随着狮子在内的动物形象在各种领域的不断增加,人性反而退居一线。狮子形象不断东进,至草原文化,故而形成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亚大陆文化与以大陆为中心的草原文化的结合,狮子想象与马形象的结合就是一个典型特例。继这一脉络的梳理后,张教授对地中海诸文化的狮子四种类型进行了一个小结: 把地中海诸文化的狮子四型,按类型角度进行排列,格里芬的兽面兽身型,司芬克斯和拉玛苏以人面兽身型,娜娜女神中的人主兽辅型,正好透出了人类文化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神的形象最初以兽呈现,然后,以人兽一体彰显,最后是人兽分离,行程人主兽辅结构。印度中的狮子形象主要是与印度三大神的相关联,还有“狮子”与“师”一致,被认为是释迦摩尼之义。随后,报告人对狮子来华的过程和名字的演进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并指出,狮子从西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到宋元明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性质,更多的学者可以狮子形象的研究来了解中华民族性尤为重要。此次报告涵盖信息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从地理,历史,到文化符号学,绘画艺术,再到文学和宗教,都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的提问和讨论,同时此次报告也为大家提供的一种别样的视角来解读文学和文化。  

张法教授为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原主任,图为老主任回访与中心研究员合影

                                   

                                                                                            文:王慧敏  

                                                                                            图:王慧敏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