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举办2018 - 2019年度第一次科学报告会

2019111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 - 2019年度的第一博文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冯亚琳教授、德语系李大雪教授、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德语系部分老师参与了此次会议。上午的会议由张赟副教授主持下午的会议分别由李大雪教授和廖峻副教授主持。

在上午的会议上,郑萌芽副教授,刘洋老师及雷蕾老师分别开展了题为1800年前后的情感诗学”,“文学作为知识生产和学科建构的场所——理论概述”,“‘自然’概念的源流及涵义沿革” 的报告。郑萌芽老师开场就抛出情感和感情的界定问题以及情感的重要性问题并从1800年前后的人类学、哲学、文学几方面进行了说明。刘洋老师则在报告中探讨了与“知识”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介绍了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定义涉及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的康德、费希特维科等哲学家的论述,进而梳理了科学史上学科分化的历史以及知识科学与文学的关系雷蕾老师的报告主要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从希腊语“自然”这一概念的解释,通过对自然观的梳理指出今天对于自然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向下的地球环境和地球生命并强调了“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视角。

在下午的会议上,李大雪老师做了题为“偶然实现的正义——克莱斯特《决斗》中的仪式研究”的报告,从决斗的情节、身体的作用、决斗仪式的功能等方面对小说中所描绘的14世纪末的决斗进行探究。蔡焰琼老师从“自然的客体化和美学化——1800年前后的教育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中的自然感知”角度出发,对全景式、个体化美学化、以及以科学方法为主的书写方式等进行了梳理研究生二年级的张瀚尹同学以“《纤维之国》中游荡者的形象”为主题,从后现代的游荡、游荡与自身的关系、符号化、感知主体、回忆等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阐释。王慧敏同学作了题为“在自然中追寻神圣——试析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的报告,尝试从伊利亚德“神圣空间”的角度进行阐释后冯亚琳老师以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比目鱼》和作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为例,从饮食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品味偏好的文化意义以及饮食的符号功能等角度做了精彩的报告。

精彩的报告内容引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讨论,会议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和同学们的报告多从各自目前的研究领域出发,展示了研究的思路过程,既为大家提供了研究德语文学和文化学的新视角,又以自身研究过程和研究方式带给了大家启发,不管是老师还是研究生同学都在这次的讲座中收获良多。最后,冯亚琳教授大家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指出此次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学报告会有助于师生之间以及研究生同学之间了解和探讨彼此所关注的文化学和文学上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会议现场                            

                                           文:夏晗杨思荔    图:刘书琪张子菁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