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委员会 研究机构 学术活动 研究人员 省部级获奖 管理制度  
英文版  
“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8年5月6日,我校德语系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区教学楼A栋报告厅召开。来自杜塞尔多夫歌德博物馆、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及学者们齐聚一堂,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角度多元的报告交流会。

 上午8:30会议开幕,德语系主任李大雪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我校副校长董洪川教授首先致辞,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我校参加“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他们对我校德语系发展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感谢。随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杨武能教授回顾了歌德会议的发展历史,缅怀已故学者友人,同时展望未来,鼓励大家继续深入挖掘歌德相关研究,力争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在大会报告环节,杜塞尔多夫歌德博物馆的汉森教授(Prof. Dr. Volkmar Hansen)以歌德的欧洲属性(Goethes europäische Identität)为题,以欧洲自主意识为切入点,论证歌德通过旅游走访、阅读等方式对各民族心性的研究,开启了其民族多样性和“多祖国的欧洲”模型的视野。

随后北京大学的李昌珂教授以歌德名著《亲合力》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性、社会性内涵,指出其先行于19世纪后半叶以婚姻为题材的社会批判性小说的深刻洞见。

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专家冯黛绿教授(Prof. Dr. Barbara von der Lühe)围绕电影中的维特题材,分别从制作层面、电影美学、内容及受众方面分析了四部不同时期的根据歌德狂飙突进时期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而改编的电影。

最后,我系冯亚琳教授将歌德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指出两者虽均强调自制,但侧重点各不相同,通过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对比以求达到反思的目的。

下午的研讨会在东区博文楼分组进行。

在第一小组中,华中科技大学的谭渊教授以歌德形象在民国时期的变迁为主题,分析了歌德等同于浮士德的倾向,到进一步将浮士德精神上升为德意志民族精神,直至将浮士德精神从求发展上升至救亡图存的理念。

西南交通大学的何俊副教授以曹雪松的维特剧本这一中式变异为例,论证慈母稚子的母题在剧本中得以放大。

黑龙江大学的孙坤老师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比了《诗与真》的几个译本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嘉伟博士以认知诗学为方法论,颠覆了传统对文学的内省(意向)式研究方法,通过语料库对歌德和李白诗歌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和对比。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黄坤老师对歌德名诗《漫游者的夜歌》在中国的各种翻译版本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上海理工大学的孙瑜博士以浮士德译文为例探讨了译者副文本意识和副文本功能。

在第二小组中,宁波大学的陈巍副教授以《浮士德》汉译代表性译本研究为主题,列举了迄今为止数十种全译和部分翻译的译文版本,着重介绍了郭沫若、周学普、钱春绮、董问樵、樊修章、绿源、杨武能和潘子立等人的译本,其中又以钱春绮的译本为重点分析对象。

四川大学的欧翔英副教授借助歌德诗歌的总体概况和具体细节对其不同的汉译版本进行比对和研究。

宁波大学的研究生项君玲以歌德撰写的四篇与中国相关的作品为分析对象,对蕴含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宁波大学的研究生王淑婷以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和陈铨《浮士德游中国记》为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文性。

本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德语文学研究界的相互交流,也使得大家对歌德这一文化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版权所有 四川外语学院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