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及提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要公开事项 > 学校概览 > 教代会及提案 > 正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3-11 浏览次数:

锚定航向 深化改革

汇聚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报告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 董洪川

(2025年1月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

一是坚持思想聚力,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化体系化学习、领会、贯彻。党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重要会议、上级文件精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14次集体学习研讨,多名中心组成员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刊发文章;各二级单位每月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师生聆听市委领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政课,校领导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8次、开展专题党课18次,各级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134次。

二是坚持政治铸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校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建工作19次,定期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党建与思政工作会议。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制定《关于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举行党纪学习教育“以案四说”警示教育会,各单位开展纪律教育、廉政教育及警示教育150余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定《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重点任务台账及责任清单》,每月召开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会,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控,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是坚持强基固本,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学校坚持以“红岩精神”为根脉、以“先锋引领”为抓手、以“变革重塑”为目标,积极构建“一平台两载体三层级”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矩阵,全力打造具有川外辨识度、重庆辨识度的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1个党支部顺利通过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验收。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第四批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2个党支部入选全市第二批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2个党支部入选重庆市“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四是坚持贯通协同,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聚焦“关键少数”,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6个任务清单》。有序推进二届党委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巡察,配合市教委巡察组完成市属高校提级交叉巡察,顺利完成第一轮、第二轮巡察整改综合成效评估,充分发挥巡察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健全“1+6+N”监督体系,强化纪巡审联动,全力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坚持“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持续优化。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市级思政精品项目9项。积极打造“蒋家院子”叶挺囚禁地特色思政课;开展“青年学子话红岩”红岩革命故事路演等多维度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思政队伍建设,13人次获评“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中青年骨干”“重庆市优秀辅导员”等荣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对我校思政工作进行专题宣传报道。

二是坚持对标对表,顺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2023年底学校接受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办学特色亮点给予高度肯定。目前学校正在开展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相关工作正在有序高效推进。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高标准推进新文科、国际化项目建设。学校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1368”外语类文科院校新文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践模式,形成了“一核三型八维”卓越涉外人才培养格局,建成了重庆市首个新文科书院——歌乐书院,在“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项目期终验收中获评“优秀”等级,歌乐书院育人模式获评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平台搭建为基,以智库建设为要,以服务社会为准,构建形成了“四维一体”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模式,致力于实现人才融通、平台联通、研究贯通、交流互通,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高校期满考核中获评优秀。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提升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新增市级教改项目77项;新增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2个教研室入选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出版新文科系列教材6部。学生在“外研社杯”等专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800余项;在“互联网+”“三创赛”等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0余项。进一步深化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体系,获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培育揭榜挂帅”项目2项;获批立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项、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0项;获批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

五是坚持主动作为,深入推进招培就一体化建设。千方百计提高生源质量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新增本科生优质生源基地45所,优质生源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持续做好研究生推免工作,2024年录取96人。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自命题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联合命题工作。五育并举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13356”社区文化育人模式获评重庆市高校思政精品项目。获批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获评重庆市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15周年贡献奖。学生在2024年世界轮滑锦标赛中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两枚金牌。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市级金奖2个、银奖4个、铜奖9个。在重庆市“校园之春”活动中获奖6个、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奖29个。竭尽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任务,积极拓展就业市场,2023届、2024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市中上游水平。注重学生就业质量,有不少毕业生到智能制造、新能源等行业就业,就业单位涵盖华为、小米、长安、比亚迪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

三、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深耕细作,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积极抢抓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布点工作,新增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点和区域国别学、戏剧与影视、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工作和教育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成功获批第二轮重庆市一流学科。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外国语言文学保持前5%,新闻传播学进入前30%,社会工作进入前50%

二是坚持融合互促,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努力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新增英语+法学、英语+教育学、英语+财务管理、西班牙语+电子商务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维度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获批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法学、阿拉伯语等7个专业参与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等相关市级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由“单兵作战”向“集群发展”。

三是坚持有组织科研,科研成果有新突破。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第七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咨政研究成效显著,获中央领导同志综合性批示1项,7项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或国家级党政机关综合性批示;被省部级采纳、批示的咨政类成果近100项。平台建设成绩斐然,西部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实验室跻身重庆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区域国别研究院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国际教育学院、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获批重庆市首批教育科学实验基地。重庆地名文化保护与城市精神传承科普基地获批省级科普基地,实现学校省级科普基地零的突破。《英语研究》在全国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辑刊语言学类排名第一。

四、坚持育德为先,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一是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选准”干部。严格按照选任标准和程序,先后开展5个批次干部选任,进一步充实了学校干部队伍的“蓄水池”,解决了部分急需岗位空岗问题,极大地满足了学校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是坚持严管厚爱,推动干部管理提质增效。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先后开展4个批次干部调整,进一步优化人岗匹配度,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和战斗力。强化日常管理,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年度考核、个人有关事项填报查核、兼职审批、因私出国(境)审批等工作。

三是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扣学科布局,精准引进人才。一年多来新引进博士41人、紧缺语种师资2人;全职引进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员1人,柔性引进美国加州阿纳海姆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等4人。注重梯队建设,系统培育人才。新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第四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1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7人,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

四是抓实教育培训,助推能力提升。学校高度重视,统一安排部署干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2023年、2024年分别赴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暑期干部专题培训,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在红岩干部学院举办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高专题培训班,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利用暑期组织人才到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修,举办国际化与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班、数智化与国际化人才培训班,不断凝聚智慧力量,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五、强化对外合作交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恢复,国际化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外事活动接连开展,接待波兰、日本、古巴3国大使,奥地利、法国等12国驻渝蓉总领事及代表;受邀参加使领馆活动21场;承接上级主管部门重大外事活动十余场。留学生教育增量提质,2023-2024学年共接收国际学生447人,创历年来新高;20235月以来圆满完成国际学生短期夏令营活动9个;8门课程获批“重庆市高校来华留学英语授课一流本科课程”。师生出国(境)交流有序推进。着力建设高质量出国交流品牌项目,提升学生派出层次,签署协议47份,其中与世界500强高校签署协议13份;设立学校学生留学基金,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共117人次;教师赴外长期研修、因公临时出国(境)人数达201人。做好孔子学院建设,召开3所孔院、1所孔子课堂的年度理事会;派出国际中文教育师资70余人;稳步推进与墨西哥下加利福利亚自治大学合建孔子学院事宜

二是充分发挥外语院校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合作交流。积极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中集集团”等26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长安集团、小米集团等6家企业开展“订单班”“前置班”等合作,助力企业出海。组织1100余名多语言青年志愿者为“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重庆友好城市大会等20余场重大国际活动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作为重庆唯一一支多语种志愿者团队服务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工作受到央视新闻、CGTN、求是网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持续推进银校合作,已完成15个项目落地,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三是基础教育集团逐步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明确集团化办学目标与方向,构建并完善“小—初—高”一体贯通式发展机制,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全力打造“一校一品”的特色文化。川外附中与实验外语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2023年附中荣获九龙坡区中小学育人质量评价一等奖,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实验外语校蝉联九龙坡区中考高分段人数及联招上线率第一名。

四是积极担当作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达90万元,消费帮扶近32万余元,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5000余名师生、200余支队伍分赴祖国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100余名志愿者通过“一起云支教”活动与70名乡村青少年结对。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做好中国脱贫经验国际推广。

六、聚焦民生民心工程,服务保障坚实有力

加快推进“数字川外”建设。出台《四川外国语大学全面加快学校数字化工作的行动方案(2024-2025年)》,做好顶层设计;协调三大运营商推进校园网建设,建成校园“一张网”;基于企业微信平台建设“数字川外移动服务大厅”,基本完成了学校已有业务应用的对接集成。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分配,争取到上级部门批准增加绩效工资额度,强化对绩效分配的监管;统筹推进第三轮绩效工资改革。图书馆获评“重庆市高校图书馆服务先进集体”,校史馆完成改建升级。后勤部门认真做好“三个领域、四个方面、十一个问题”整改,“超概”、东大门竣工验收、安居小苑大修基金提取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更换学生宿舍5级能耗空调244台。建成门禁人脸识别系统,强化人员进出校园管理;建立校警地三方联动机制,开展“电诈庭审入校园”活动,校园摩托车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开展全校安全及消防安全专项检查35次;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堂食材采购、食品加工与售卖环节的监管。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多,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学校各项事项不断向前迈进,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为目标,主动融入“两大定位”,全面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做强做优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从“多语种+”人才供给地、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支撑地、教育开放合作示范引领地等方面积极作为。一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政治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巩固基层堡垒,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坚持以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凝聚内涵提升合力。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用好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不断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学科整体布局,不断谋划学科新增长点。持续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坚持人才强校,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十二项计划”,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为学校高质量跨越发展夯实人才基石。三是努力开创国际化办学新局面。充分发挥外国语大学优势,持续深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实落地,搭建更宽更大的中外人文交流平台,加强对象国国情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资政服务,助推重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四是强化综合保障能力。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善办学环境,拓展办学空间,持续以数智化建设促进内部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不断增进师生民生福祉。

各位代表,今年是学校建校75周年,我们将着力推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高标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让我们将75年的历史积淀与“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相融合,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开启新程,以“奋楫争先”的闯劲开拓事业,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川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