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7-05-24 浏览次数:

川外办发〔2017〕45号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于印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经学校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贯彻落实,并结合工作实际,拟定本单位的发展计划。

特此通知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年5月24日

四川外国语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总纲

为推动学校在未来五年科学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庆市高校西部教育高地行动计划》以及《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经过五年的努力,学校基本实现了“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目标,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任务,各项事业取得进步,为今后五年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完善、实力得到提升。学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自设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增设本科专业11个。学校获批5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聚类排名全国并列第六、西部第一,学校排名全国并列第十。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建成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获批9个特色专业和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更为合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15年12月,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为711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40人,占20%;拥有高级职称者299人,占42%;拥有在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深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5%;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11人;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101人。五年来,学校选拔培养了11名在国内同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名在重庆市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15名在重庆市同学科领域有知名度的中青年教师。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截止到2015年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6391人。学校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教改实验成效显著。在本科教育方面,获批市级教改项目50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门;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6项、市级项目96项。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建成市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10门;获批市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8项、市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7项和市级优秀硕士论文20篇。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科研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7项,同比增长193.75%;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81项,同比增长64.5%。获得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出版专著89部,其中1项成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文库。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在2013年通过重庆市政府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学校第一个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重点研究基地。德国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与19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海外科研中心合作开展研究和出版刊物。学校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联合举办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双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于2013年开始招生,于2015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大力开展本科及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每年赴国外学习的学生达400人左右。来华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0%。新增孔子学院1所。

民生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顺利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颁布和实施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校内分配制度。学校积极推进“安居小苑”工程建设,积极兑现并逐步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学校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每年为教职员工体检一次。严格落实离退休教职工政策,充分发挥离退休教职工作用,划拨专项经费900余万元用于退休人员住房货币化补贴。

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校园建设进展顺利,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截止到2015年10月,学校共拥有各类用房433339平方米、纸质图书102.45万册、电子图书7GB、计算机7782台、教室287间、固定资产总值135029.1万元。建成综合办公大楼和三期学生公寓。新建3个专业实验室。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一些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建。建成一批校园景观。

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学校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巩固。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扎实开展,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落实。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建更加规范,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富有成效,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环境与形势分析

(一)机遇与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实现从以规模和速度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正在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变。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基本走向。学校需要深刻把握新常态的内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新要求,争取实现新的跨越。

我国正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为此,国家急需大批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进入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战线正在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只有根据这些新要求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凝炼特色、积累优势,才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实现科学发展。

重庆市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当前,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为引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提供各类高素质涉外人才和智力支持。这要求学校必须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服务能力,以服务和共享谋发展。这也为学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学科结构方面:外语主干学科优势不够突出,传统小语种发展路径较单一,新建非通用语种基础薄弱,非外语学科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不理想。

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教风、学风需要优化,缺乏标志性的教学成果,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师队伍方面:部分专业师资短缺,拔尖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用人政策及考核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

国际化发展方面:国际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不多,外教队伍总体质量不高,留学生规模和层次亟待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办学条件方面:办学资源总量和类别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资源开发、整合、优化、管理和利用还有待加强,整体办学条件还不够完备,管理不够科学。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历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四川外国语大学章程》,提振精气神,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需求,对内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外强化合作办学、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培养国家和地方用得上、受欢迎的高级外语和涉外人才,以“双一流”为引领,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四、总体目标

(一)办学定位

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办好继续教育和社会所需非学历教育。

人才培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创新精神”、国家和地方需要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及相关学科专业涉外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重庆,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发展路径:需求导向,能力为先,中外合作,分类培养。

(二)办学特色

国际导向,多元通用。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发展,党委对学校全面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为健全;以外语为龙头的学科专业体系更加优化、实力稳步提升,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分类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强校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实力不断提升;标志性教学与科研成果实现突破;对外引智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对外开放的能力增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服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教学的保障更加有效。

五、工作重点与发展任务

工作重点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主要任务1: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教育,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并坚持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做到有系统安排、有学习主题、有过程记录、有展示成果。

主要任务2: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管党治党的主责主业意识,把握管党治党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制定并实施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责任体系。

主要任务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确保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在学校落地生根。

主要任务4: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肃“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工作重点二: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建设外语类学科专业国内一流、部分学科专业重庆一流、其他学科专业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主要任务5:调整学科结构,建设一流学科。继续巩固和扩大外语学科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将部分学科建设成为重庆市一流学科。精心建设其他学科,提升质量,打造学科特色。力争增加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力争建成4-6个市级重点学科。在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中获批新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力争申报成立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任务6:打造本科专业特色,提升本科专业实力。力争在“三特行动计划”项目中再建成3-5个特色专业、1-2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到2020年使我校外语类专业达到20个左右。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实验班的探索和建设。抓好课程建设,推出更多优质课程和精品视频课程,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团队、优质课程的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主要任务7: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管理体制与机制。根据“双一流”的要求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尝试实施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新办本科专业论证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和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支持新办学位点和本科专业的建设。对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改立项项目等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工作重点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涵盖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后备人才的人才梯队。打造一系列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及管理的系列制度。

主要任务8: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构建涵盖领军学者、杰出学者、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的人才体系。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新增“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称号专家3-5名;新增20名左右在国内同学科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培养出50名左右态势良好、创新能力强的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任务9: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制定促进校级创新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设立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实施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计划。围绕外语学科,培育出5-6个国内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非外语类特色学科专业群,培育出3-4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培育出3-4个高显示度的国别研究及国际组织研究创新团队。

主要任务10: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外优秀学者3-5名;引进海外博士10-15人;选派教师100人参加一个月及以上的国际化交流、进修或访学。

主要任务11: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职称结构方面,使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5%,其中正高级教师比例达到18%。学历结构方面,使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35%-40%。进一步促进学缘结构的优化,提升校外学位(学历)培训的比例。

工作重点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水平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国家和地方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任务12: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日制统招生在校生数稳定在15000人左右。力争专业硕士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生数。适当增加小语种类专业本科生数。

主要任务13:深化本科生教育改革。在部分专业试点“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强化外语专业人才的复语、复合优势。强化非外语专业人才的外语优势。推进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争建设8-10门市级精品开放课程;探索多元课程建设模式;构建特色双语课程体系。打造在学界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2-3个。努力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努力获取市级以上重大、重点教改项目8项以上;力争实现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主要任务14: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拓宽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设置弹性学制。健全与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学术论坛管理机制。建设10-15门市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力争获批10-15项市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力争建成3-5支市级优秀导师团队。实施青年导师水平提升计划。做好研究生奖励和资助工作。

主要任务15:实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争创新的市级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研发中心。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成果学分转化制度。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实训基地。争创市级示范性众创空间。申报市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市级高校学生工作创新项目。支持和培育一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和暑期学校项目。举办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和参加各种研究生学术论坛。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

主要任务16: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本科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组织实施学校本科专业评估,并做好学校的国家审核评估工作,以评促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工作等为抓手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工作重点五:提升科研实力

坚持基础研究和服务社会并重,鼓励学术创新,建设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建成重庆内陆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智库。

主要任务17:实施“标志性成果产出计划”。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25个,力争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突破;成功申报市级项目40-50个。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出版3-4套系列重点学科专著,在国内和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60篇,完成10-20项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智库成果。力争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0-15项,力争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

主要任务18: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培育一批对外国国情文化、国际经济、国际商贸、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传播、国际法律、WTO事务、内陆开放高地等课题进行研究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涉外智力支持。为科教兴渝、文化强市和重庆市扩大开放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持。

主要任务19:实施“科研平台打造计划”。更好地发挥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加强金砖国家与重庆“走出去”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德国研究中心等智库型科研平台建设。申报成功新的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等学校智库。建立和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继续办好《外国语文》《英语研究》等期刊,进一步支持《中外文化》《国外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前沿》《认知诗学》《文学之路》等出版物。

工作重点六:提升国际化水平

重点抓好中外合作办学、在校学生出国留学、学校教师出国访学、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外籍教师来校教学等“五学”工作,提升“五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把学校建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主要任务20: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深化与世界强校名校的交流合作,力争每一个语种和每一个专业都有合作伙伴和项目。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团队建设,加强对已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努力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的突破或新申办1-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中外合作项目本科生占全校本科生的比例。

主要任务21:提高在校学生出国留学比例。将在校学生出国比例提升至6%左右。争取选派更多优秀学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和奖学金资助。力争新建非通用语种优秀学生获得国家全额资助,赴语言目标国学习深造。做好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大力推进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大力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一系列品牌出国留学项目。

主要任务22:拓展教师出国研修平台。派遣双语教师赴国外学习进修。派遣教师赴“一带一路”、中欧铁路沿线国家学习进修。派遣管理人员赴世界强校名校相关管理部门学习调研。力争使有出国经历的语言教师的比例达到总人数的90%。支持教师出国及到港澳台地区参加高规格学术会议。

主要任务23:发展留学生教育。力争使留学生人数达到500人左右。提高来华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的比例。设立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及文化体验基地。改善留学生教学场地和生活配套设施。加强留学生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及现有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到校入读。

工作重点七:完善保障体系

以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建设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使各项办学条件更加完备,服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教学的保障更加有效。

主要任务24: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加大图书资源建设力度,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档案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和信息化平台,为学校教学和管理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服务。

主要任务25:增强财务保障能力。学校经费投入坚持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向“双一流”建设倾斜。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增收节支。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将学校债务维持在安全、合理范围。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做好三年滚动预算编制工作。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做好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重大、重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26: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以方便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标,整合、优化配置学校资源,发挥国有资产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招投标采购的内控机制。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建设好各类功能性区域。做好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工作。完善学校房屋管理和调配体制。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

主要任务27: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坚持走后勤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道路,逐步实现从办后勤到管后勤的转变。建立保障为主、经营为辅、适当激励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后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民生保障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主要任务28:推进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强化学校对安全稳定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推进校园安防系统建设,落实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预防校园违法犯罪。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校园监控系统。加强防火安全工作。升级改造门禁系统。加强情报信息和调研工作。推进安全教育、普法教育。

主要任务29:继续改善民生。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学校财力情况逐渐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建设教职工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为教职工的就医、体检、健康提供保障。

六、组织与实施

本规划与各项专项规划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各单位要加强对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宣传、学习和讨论,广泛动员,认真落实。

明确责任主体。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和院系要切实承担起专项规划和本单位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的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合理、高效利用学校资源,确保完成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任务。

统筹各类规划。依据本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党的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本科专业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发展、条件保障等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应重点拟定落实学校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的各项措施。各院系、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工作规划。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和各单位年度工作计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确保任务落实。

强化激励机制。学校预算和资源配置要与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对接,优先支持各单位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并完善相关奖励制度和奖励办法,激发规划执行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师生员工了解和监督规划实施情况的渠道。学校要通过干部大会、教代会执委会、师生座谈会、领导干部述职大会等渠道介绍规划执行情况,公布有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要参与讨论规划实施中的重要学术事项,向学校提出建议。

完善综合考评。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配置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据。完善对各单位的工作考核,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主要考核内容。

四川外国语大学“十三五”党的建设规划

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党的建设,根据“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坚持理论武装,思想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建工作首位,精心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干暑期读书班、书记讲党课、党支部书记培训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市民学校、非遗推广、“口述家史”“中华魂”征文演讲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十二五”期间完成调研报告、发表理论文章100余篇。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二)严格管理监督,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实行书记、校长末位发言机制,从程序上保证了民主集中制的落实。修订《四川外国语大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严格按标准、程序选任干部。加强干部考核、管理与监督工作,完善考核办法,严格干部出差、出国(境)、个人事项报告等管理。组织中干参加各类培训、挂职锻炼共计100余人次,干部队伍的党性意识和领导力、执行力进一步提升。

(三)深化作风建设,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深入推进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摆“四风”问题,22项整改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出台《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领导联系二级院系制度》等9项制度,修订完善了21项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了管权管事管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建立了动态问题整改清单,对党建主业、一岗双责、谋事创新3方面问题进行即知即改,有效推进了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

(四)注重固本强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修订实施《中共四川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使基层党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化党组织设置,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定期开展考核督导助推党建工作落实。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进一步建设好党员大学生关爱中心、大学生党员示范岗,在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设立临时党支部,创新了党组织的活动平台。认真落实党员发展工作,严把党员质量标准,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

(五)加强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稳步推进

出台《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纪检监察“三转”要求,落实巡视、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加大了对基建、财务、招生、后勤、采购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十二五”期间,共受理信访举报49件,件件有落实。根据信访线索,立案2件,给予纪律处分4人,给予“双开”处分1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

二、主要问题

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层层传导压力不够。

二是党内政治生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还要进一步找准等,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改进。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建设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管党治党责任层层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形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主流思想舆论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领导方式和决策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

(三)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1.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管党治党的主责主业意识,把握管党治党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制定并实施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书记承担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分工责任、职能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责任体系。建立上下有机互动的责任传导机制,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查、述职考核等方式,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把责任夯紧压实。强化问责问效,严肃责任追究,倒逼各级党组织履行好管党治党责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重庆市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在学校落地生根。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和载体,着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思政工作协同机制,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贯通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3.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努力使其成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课堂教学、宣传阵地、网络阵地和各类社团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和干扰,防范非法传教活动渗透。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改进宣传方式,大力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4.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决策运行机制,加强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领导和把关,严格按政策、原则、制度办事,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干部教育、管理、考核和监督工作,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干部监督,对干部不作为、不担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严肃追究。坚持党管人才,研究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层层压实责任,跟踪问责问效,强化人财物保障,形成狠抓落实、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落实基层党建制度,规范基层党建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对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健全院系党政协作、共同负责的工作体制,发挥好党总支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激励相结合,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选优建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党支部设置的有效形式,不断推进党支部活动在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上的创新,提高组织生活实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6.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考察和管理,落实党员发展计划,规范党员发展程序,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充分发挥党员在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学习宣传、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以及重庆市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八严禁”、生活作风“十二不准”,严防“四风”反弹。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对违纪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保持对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好提醒、函询、诫勉谈话等工作,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配齐配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提升专业水平,深化“三转”工作,落实监督责任、履行监督职责。

8.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

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增进共识,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健全校领导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支持党外人士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党外代表人士就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发挥其在反映社情民意、协调校内关系、维护学校稳定、开展对外交往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解决自身问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9.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

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群团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团结动员、联系服务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学校改革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群团组织在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代表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推动工作机制方式创新,加大群团组织工作支持保障力度。

四川外国语大学

“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为全面提升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根据“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一)学科布局渐趋完备,学科特色和优势逐步彰显

“十二五”期间,我校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验收,被批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外国语言文学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自设目录内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自设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拥有市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学科内涵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拓展,学科实力在全国同类学科中逐步彰显。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参评的92所高校中,聚类排名全国并列第六、西部第一。在“十二五”期间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终期验收中,4个学科获得优秀,1个学科获得良好。

(二)导师队伍不断壮大,队伍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11人,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101人,培养11名在国内同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名在重庆市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15名在重庆市同学科领域有知名度的中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队伍达到15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8人,副高级职称7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19人。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学术创新团队,产出了一批研究方向集中、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三)研究生教育结构持续优化,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014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生,至此,我校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培养层次。五年来,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582人。201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421人。出台一系列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制度和办法,大力倡导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建成市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10门,获得市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项。获得市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7项。获得市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学位论文在国家组织的历次学位论文抽检中全部合格。

(四)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健全,育人环境不断改善

出台《四川外国语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分类推进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2011年开始研究生教育管教分离试点,2014年全面推行管教分离。五年间,先后制定或修订18个管理文件,涉及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奖助体系、导师指导、学术训练、论文质量、学术交流、学风教育以及管理服务等。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硬、软件平台。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奖助力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发展背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校学位与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以此为引领,注入改变观念、改造升级的新活力。“十三五”期间是国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重庆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并基于区位优势提出了实现“三化一强市”的战略目标,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机会。

(二)主要问题

学科布局亟需进一步完善。我校目前开展本科教育的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但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只有文学1个学科门类,其下设仅有外国语言文学1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4个学科门类,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只有2个,并且都属于文学门类,哲学、教育学门类下分别只有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经济学门类下只有国际商务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没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管理学、艺术学下都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发展不均衡,整体实力亟需提升。学科实力很不均衡。传统外语学科实力较强,但非外语学科及新举办的小语种学科实力较弱。从总体上看,学科整体实力亟需提升。

研究生教育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导师团队的数量还不够充足,各学位点的培养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激励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平台、机制还不够完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重庆市《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国家和重庆市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相关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线,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和培养模式转变,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全面提升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二)发展目标

基于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框架,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优势学科,积极稳妥地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成功申报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力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达到6个;力争建成4-6个市级重点学科。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4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1600人。

(三)基本思路

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培养,注重激励为着力点;以创新机制,完善治理为手段;以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更加有利于导师发展,更加有利于学位与研究生事业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基本要求。

(四)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1. 人才培养

分类培养。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提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拓宽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

个性培养。围绕研究生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职业规划开展个性化培养,鼓励为完成高水平研究的研究生设置弹性学制。健全与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完善研究生学术论坛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

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建设研究生导师团队,实施青年导师水平提升计划。

学位授权。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建立适应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的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力争把中国语言文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力争在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教育学、应用经济学、外交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中成功增列2-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力争在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审计硕士、艺术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类别中成功增列2-4个授权类别。

奖助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及重庆市有关研究生奖助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投入,做好研究生奖励和资助工作。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设置研究生奖助项目。

2. 学科建设

优化结构。以聚焦学科发展前沿、服务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学位授权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打造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凸显特色学科差异发展,科学有序地调整和优化我校学位授权学科结构与布局,形成一批相互促进、交叉协同、集群发展的学科群,凝练若干相互支撑、相对稳定、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形成学科布局合理、学术学位授权学科与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协调发展的学位授权体系。

示范带动。合理利用资源,继续深入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市级重点学科,力争建成4-6个市级重点学科,努力建成一批支撑重点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成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自检。加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自检平台,实现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推进校内学科的年度自检、自查,促进学科内涵发展。

3. 导师队伍

改革评聘制度。改变单一科研导向,针对不同类别遴选研究生指导教师。根据年度招生计划,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尊重导师和学生选择权。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发挥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特别是专业学位点应努力推进“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合作指导制。

完善指导规范。改进导师指导工作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指导教师行为规范。落实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权利,并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即对研究生进行人格品德示导、政治思想教导、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科伦理督导的责任。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其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

提升导师水平。加强导师培训,更新培养理念,提升教学指导能力。进一步支持博士生导师海外研修和参加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设立优秀青年导师成长助推计划,重点支持30名左右年龄在40岁以下青年导师的成长。选拔示范性研究生指导团队,引领指导教师成长。支持导师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立项建设30项左右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力争获批10-15项市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强化学科导向,注重团队建设,推动协同育人,立项建设5-10支校级优秀导师团队,力争建成3-5支市级优秀导师团队,形成一批师德高尚、水平一流的导师团队。

4. 平台建设

创新实践基地。支持学位点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创新与实践基地,重点建设3-5个校级研究生创新教育与实践基地,1-2个市级研究生创新教育与实践基地,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稳定基地。

暑期学校。尝试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开设暑期学校,力争获取市级财政支持,推动研究生走向学科前沿,瞄准学术技术难题,强化学术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

企业工作站。加大行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力度。积极推进校企、校校、校地、校所联合培养试点项目,建成2-3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力争建成1-2个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直接对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

5. 课程建设

健全课程体系系统规划课程建设,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衔接、整合,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优质课程。建设10-15门市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15-20门校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强化课程质量建立规范的课程审查机制,严格课程准入,完善课程及任课教师退出机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

6. 国际交流

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交流计划。争取专项经费,资助5-10名指导教师、20-30名研究生到沿线国家开展相关领域的问题研究和游学。

实施学术能力海外提升项目。鼓励导师海外访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建立优秀研究生到境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

支持培养院系国际化建设。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参与我校研究生指导。鼓励院系开展联合培养、联合办学。支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国际课程项目等。推动院系招收留学研究生。

7. 质量监管

加强外部质量监管。落实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积极参加国内外权威机构开展的学科评估。开展市级、校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认真落实《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推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

强化内部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科学设计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监督及反馈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建立培养质量自我评估机制。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8.经费保障

充分利用生均经常性拨款,积极争取国家和重庆市专项资金支持,以绩效为导向,逐步加大学校经费投入。同时,广泛吸纳校友捐助、社会捐赠,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十三五”本科专业及课程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本科专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一)专业布局更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增设了葡萄牙语、社会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编导、审计学、社会工作、教育学、网络与新媒体11个本科专业,使我校本科专业数达到37个,覆盖了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逐步改变了我校学科专业体系文学门类一枝独秀的局面,使我校的专业布局更趋合理。

(二)特色优势更加凸显

持续凝练和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特色和优势更加凸显。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学校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重庆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重庆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各5门;在重庆市开展实施的“三特行动计划”项目中,我校获批9个特色专业、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建成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三)创新改革成效显著

以英语类专业为试点的“一体两翼32333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验证,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取得较好口碑。“ACCA”“CIMA”“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教改实验班成效显著。教师积极投身教研与教改,“十二五”期间获批重庆市级教改项目50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在“外研社杯”“外教社杯”“挑战杯”“模拟联合国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各类国家级、市级赛事中频频获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获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社会声誉逐年提升。

二、主要问题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仍未突破。学校虽然几次申报,但一直未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需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力度,培育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力争早日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自“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学校虽然建成了几门国家级和市级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但“申报”成分偏重,课程建设本身进展缓慢。此外,在线课程推广效果不足,需在开放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

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包括师资培训、教学激励、重大项目改革、实验实践等方面,新办专业也需要增加经费投入。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学校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学校章程及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优化学校本科专业结构,打造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本科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国际导向,多元通用”的办学特色和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建设一流专业为目标,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传统外语学科优势,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培育和差异化发展,到2020年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凸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与课程体系。以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教改实验班等“特色项目”建设为带动,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全面改革,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满意度,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2.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专业建设目标。力争在“三特行动计划”项目中再建成3-5个特色专业,1-2个特色学科专业群。促进部分专业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就业率低的、就业质量较差的专业实行“转、并、裁”退出机制。根据重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发展战略需求,在我校办学规模基本饱和的现状下,谨慎发展新专业,到2020年使我校外语类专业达到20个左右。打造在学界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2-3个。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努力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

课程建设目标。针对“十二五”期间课程建设方面的不足,积极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契机,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努力建设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可共享的优质资源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创新通识课程建设机制,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果;落实非外语类专业全外语授课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我校课程建设。以课程为核心打造教学团队,遴选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科学合理、合作氛围好、教学效果优的教学团队予以建设和激励,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积极开展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和出版高质量教材,力争有2-3门教材入选市级以上“十三五”规划教材。

教学改革目标。积极应对“互联网+”、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教改实验班”为试点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探索分级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获取市级以上重大、重点教改项目8项以上。实施学校重大教改项目招投标机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机制。注重高质量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积累与打造,力争早日实现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三)主要任务

1.人才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资源,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努力推进大类招生,建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发挥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加大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力度,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外语与专业复合、非通用语复语型人才培养改革。

2.专业建设

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培养优质涉外人才。充分依托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四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法语、日语、新闻学、对外汉语、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市级特色专业,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问题研究人才”“卓越传播人才”以及“一带一路”“渝新欧”和“渝新互联互通”所需非通用语人才为导向,大力开展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实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特色品牌专业。鉴于非通用语种招生规模有限,办学成本高,学校要寻求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除要积极做好筹建中的“重庆非通用语学院”后续工作外,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内外相关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培养。通过几年的发展,争取把我校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打造以专业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为轴心的专业建设团队。以“央地共建”项目等为依托进一步强化专业实验室建设,打造重点实验室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专业化实验教学队伍。

大力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新的特色学科专业群。依托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大力开展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能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的新的非语言文学类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要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申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专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渝新欧通道”沿线及东盟国家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多语种学科专业群,进一步完善学校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3.课程建设

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合格要求与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8-10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门左右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使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形成国家级、市级、校级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维一体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加大优质课程推广力度,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课程。

搭建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探索多元课程建设模式。立足通识课程基础性、综合性强,作用面广,共享程度高的特点,积极搭建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以微课、慕课为主体承载形式,探索通识课程建设新路子。在“十三五”期间,除继续推进传统通识课程建设外,要力争以微课、慕课为基本承载形式,推动校级特色通识课程建设,全面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特色双语课程体系。顺应学校“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发展的基本定位,大力促进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以及文学相关二级学科彼此之间的交叉融合,着力构建非语言文学类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以此为契机,构建特色鲜明的双语及全外语授课课程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在非外语课程中新建成15-20门能凸显外国语大学优势与特色的双语及全外语授课课程。

4.教学改革

推进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定适合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进一步优化院系结构和专业布局,试点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推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向完全学分制过渡;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部分专业应用转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探索复合培养新路径。发挥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积极探索非通用语种与通用语种(如英语、法语等)复合,开展复语人才培养;非通用语种与某门专业(如经济、外贸、法律、新闻等)复合,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非通用语人才复合培养新机制。

总结和凝炼改革经验与成效,打造高水平教学成果。以招投标形式开展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注重改革经验的总结、改革成效的应用与推广,培育高显示度教学成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本科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主体,要把全校最优秀的师资放在教学第一线。严格贯彻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坚持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课程,学校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连续两年未给本科生授课的,不再聘任教授职务。

联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大力开展以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各类活动。通过新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教学进修(研修)等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并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四川外国语大学各类本科教学奖项,表彰在本科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团队。除了既有的两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主要包括教学名师奖、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学团队奖、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等。

2.加强监督保障机制建设,构建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

以专业评估和审核评估为抓手和起点,通过制定有利于夯实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必修课课程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学科专业能力素养的限选课课程体系,有利于开阔学生人文与自然视野的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落实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项目及负责人制度,依照“统筹规划、学科协调、团队申报、严格验收”的原则推动优质课程项目建设,学校设立优质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专项预算,专款专用。学校专业及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学校、院系经费配套共建。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将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5%,提高对教学改革立项、教材建设等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对每个新办专业定期投入12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对立项建设的国家级、市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教改立项项目等,学校按不低于1:1的配套给予经费支持。加大实验室队伍建设、日常管理与运行的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3.构建多元通用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专业及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全面推进“宽口径、精外语、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多元通用模式的实现。逐步放宽学生在学科间选课的限制,构筑全校学科统一、灵活多样、人文素养与自然科学并重的通识教育体系。

进一步发挥外语院校的优势,顺应国家和地方对

下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