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

四川外国语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9学年)

发布时间: 2019-10-27 浏览次数:

四川外国语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2018~2019学年)

2018~2019学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严格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的要求,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聚焦主题,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较好的艺术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打牢根基。

一、明确定位,厘清工作思路

我校是我国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突出,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明确传统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使命,在培养“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同时特别注重其“中国情怀”。结合人文艺术底蕴和艺术教育传统,我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深厚民族情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结合实际,完善体系设置

在第一课堂方面,我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之外,非艺术专业的中文系开设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才艺基础》、《艺术概论》、《美学》、《中文化概论》、《中外文化交流史》、《西方文化概论》;社会与法学院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美育类课程,共开设了《基础绘画》、《动漫艺术鉴赏与制作》、《美术知识及鉴赏》、《艺术品市场与投资》等四门通识选修课,同时新增《艺术社会学》通识选修课,开设《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艺术治疗》《艺术社会学》等3门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琴法》、《声乐》、《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美术创作》、《儿童审美心理学》等课程,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培养需求。我校统筹各个单位艺术教育资源,严格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完善艺术公共课体系,开设艺术类公共课26门,覆盖了多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满足了在校本科生接受课堂艺术教育的基本需求。详见下表。

2018~2019学年艺术类公共课开课情况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学分

公共课

合唱艺术

教务处

2

公共课

金钱板表演艺术

教务处

2

公共课

舞台表演艺术

教务处

2

公共课

舞蹈表演艺术

教务处

2

公共课

相声艺术鉴赏

教务处

2

公共课

解读金庸武侠

教务处

2

公共课

电影艺术导论

教务处

2

公共课

网站设计与应用

教务处

2

公共课

数字视频创意设计与实现

教务处

2

公共课

图形图象处理

教务处

2

公共课

纪录片赏析

新闻传播学院

2

公共课

中外艺术欣赏

新闻传播学院

2

公共课

影视批评与鉴赏

新闻传播学院

2

公共课

《荷马史诗》导读

中文系

2

公共课

汉语修辞艺术

中文系

2

公共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文系

2

公共课

美术知识及鉴赏

社会学系

2

公共课

基础绘画

社会学系

2

公共课

动漫艺术鉴赏与制作

社会学系

2

公共课

艺术品市场与投资

社会学系

2

公共课

美学

社会学系

2

公共课

演讲艺术

大外部

2

公共课

当代综合音乐艺术赏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公共课

音乐知识及欣赏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公共课

歌乐乐团艺术实践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公共课

综合音乐艺术赏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三、保障质量,拓展路径创新

在第二课堂方面,我校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在路径上依托我校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这一主要平台,艺术类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开展大量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获得社会赞誉和表彰,让大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启迪心智、涵养心灵。

(1)非遗基地筑平台

我校2013年起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以金钱板项目为试点,旨在全面推广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以推广大众化,传承精英化的总体思路,致力于探索出一套青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模式。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和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准定位,树立品牌。目前已在校内形成以非遗基地为推广主体、各二级院系共同参与,第一课堂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推广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2018~2019学年,非遗基地作为我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多次在校内举办以面塑、绢花、蜀绣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沙龙;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蜀绣、剪纸学习课堂;举办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重庆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修复技艺重庆传习所主办的“古籍保护 你我同行”国籍修复技艺进校园;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活动;“四季轮转茱萸香,华夏传承清歌长”为主题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非来不可歌乐蒙正荟”、2018金秋之旅室内音乐会、2018年四川外国语大学美育课程展演暨教育学院2018级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学期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引进高雅艺术,国家京剧院、重庆市京剧团、重庆市川剧院均来校带来戏曲表演;邀请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夏祖生带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戏剧发展的推动兼谈中外戏剧欣赏”主题讲座。定期赴覃家岗街道、磁器口街道、烈士墓小学教授北京绢花、拓印、脸谱、綦江版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文艺志愿者服务队赴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高桥村、白羊镇开展201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非遗技艺带到市民身边。

(2)全校师生齐联动

我校做好艺术教育保障,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划拨美育专项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建设专项经费、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专项经费。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艺术教育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美育工作的积极性,争取更大的成绩,对川外办发〔2013〕3号文件《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艺术团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在锦绣楼原有学生活动中心、非遗基地、非遗活动室的基础上,持续完善了相关艺术活动设施配备。

中文系建立传统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中心由央地共建与和重点学科两个项目的项目资金投入建成,是我校体现文化传承与科学研究双重职能而建成的应用研究中心。主要功能室有书画艺术室、古琴室、茶艺室、小剧场、汉语国际教育实训室、中介语语料库实验室、留学生语音诊断实验室、传统文化展示区、HSK考试中心、中文教师发展中心等。是在央地共建项目的基础上叠加建设的。 面积超过800多平方米。中心集教学、科研、实践、展示、体验展示、体验、实践、科研与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同时容纳150人左右,服务学校中文学科人才特色化培养、留学生教育、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充分体现本中心学校文化传承功能,能同时容纳150人左右进行学习。该中心于2019年正式开放,各项教学活动、文化活动和研讨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学生,书画艺术室、茶艺室、古琴室、小剧场、多媒体教室、HSK考试中心、传统文化展示区等已经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对外交流方面体现出明显的效果。

教育学院开放了东区博文楼学前教育实训室(学前教育琴房、学前教育美术手工室)以及学前教育西区实训室(仿真教室、儿童剧教室)等实训基地,保障了学生艺术活动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筹建起古琴研习室,学校予以经费支持,设置古琴教室一间,购置相关乐器、设备、服饰一批,开展古琴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教学工作。

我校注重艺术教育与专业优势相结合,坚持多年举办外语话剧竞技赛事——外语晚会,校团委指导校学生会、校社团联合会等校级学生组织开展了明日之星歌手赛、十大校园歌手赛、社联魅力形象大使选拔赛、社团文化月、校园歌手公益演唱会等集艺术性与公益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党委宣传部指导新闻中心举办了声音大赛、班服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之余,指导歌乐乐团举办西方音乐会专场,歌乐乐团与中文系、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第一次师生古琴雅集。新闻传播学院结合专业设置,举办朗诵艺术大赛、EYES ON影像大赛,摄影大赛、广告艺术节、诗词大会、辩论比赛、广场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打造好“第二课堂”,营造良好实践氛围,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发展,举办重庆青年电影展,由重庆市电影局、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市电影家协会、重庆跳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组织师生学生参与到影展筹备、推广、执行等实践中,了解行业动态、贴近社会实际。新传学院教师甘剑宇导演的院线电影《铤而走险》,于2019年8月30日上映,取得良好口碑与票房。

我校学生组建了一批学生社团,开展的艺术活动也得到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校国际文化交流大学生艺术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专业艺术指导,聘请专业艺术老师,组织例训、集训,提高学生艺术基础,打造艺术实践平台。组织开展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迎新中秋晚会、“行千里·致广大”聆听世界的声音—中外经典音乐会,组织参与了重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第38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十佳歌手大赛、“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第38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闭幕式活动、2019四川外国语大学中秋团圆欢迎会、“天地歌乐,人文沙磁”沙坪坝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组织排演了原创话剧《传承》,并在重庆大剧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进行了演出。吉他协会举办“乐暖寒冬”音乐会,九莘方言社举办方言配音大赛,立言辩论社举办立言杯辩论公开赛,青衿汉服社举办“画堂春熹”上巳节成人礼,言值演讲协会举办广场演讲、即兴演讲,旅梦者戏剧社举办戏剧之夜,博艺莎剧社上演《一种旁观》,英华萃戏剧社上演《青蛇》,佑歌戏剧社上演《暗恋桃花源》,法学协会举办法协杯辩论赛,原上草文学社、秉烛读书协会举办“螭烛”杯文学演讲赛,韩国文化协会举办韩语歌谣大赏,青澜环保协会举办绿之源”演讲比赛,京昆社举办戏曲化妆讲座、实践周庙会,动漫社举办像音乐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3)校园文艺结硕果

2018~2019学年,我校师生创作热情高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荣誉。我校非物质文化推广基地此前被团中央列为创新试点项目,2017年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成为我校传统文化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里程碑。非遗基地编创表演的金钱板作品《重庆热》获得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办的重庆市第五届戏剧曲艺大赛一等奖,在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2019年,金钱板作品《新时代的好儿童》在沙坪坝区首届戏剧曲艺大赛(曲艺类)中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

国际文化交流大学生艺术团在第38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闭幕式活动中上演的《脱贫攻坚·青春助力》受上级部门一致好评。非遗基地和国际文化交流大学生艺术团联合打造的原创话剧《传承》在“第六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中获优秀创作剧目、优秀演出剧目、优秀演员等6个奖项。该剧还获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批准,跻身2018年下半年重庆大剧院公益演出之列,与市曲艺团、市话剧团等八个专业团队同台献艺,受到人民网、华龙网、上游新闻等媒体的报道。2019年,策划演出的“行千里·致广大”聆听世界的声音中外经典音乐会均入选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市级剧院公益演出活动,在重庆大剧院和重庆群星剧院公演,受重庆市民广大好评。

英语学院的英华萃戏剧社在2018年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莎士比亚戏剧演出比赛中凭借《无事生非》从来自全国的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商务英语学院的博艺莎剧社在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莎士比亚戏剧演出比赛中演出莎剧《驯悍记》,并荣获二等奖,2018年,作品《大侠》在第六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优秀创作剧目”和“优秀演员”,同年6月,剧社首次尝试众筹戏剧,剧目《亨利五世》作为毕业大戏在学校成功演出,取得一致好评。中文系的京昆作品《拜寿》获第六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优秀创作剧目”、“优秀演员奖”。

我校将艺术教育引入体育竞技项目,创作了一大批富有中国文艺特色的体育作品,获得了重庆市大学生排舞比赛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舞动中国——排舞联赛”总决赛普通高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中国杯国际排舞公开赛自选曲目第一名,全国啦啦操冠军赛双人花球自选套路第一名,全国啦啦操总决赛青年丙组集体花球规定动作第一名、双人花球自选套路第一名、“啦啦之星”第三名等荣誉。

尽管我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一是艺术教育资源亟待进一步整合。目前我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承担单位比较分散,协同开展工作的效率还不够高。二是艺术教育投入亟待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艺术实践的师资相对匮乏,以非遗基地为主的第二课堂主平台虽已开始进行校外专家选聘工作,但仍然存在较大缺口;用于艺术教学、举办艺术活动的配套设施不足,基础较薄弱,艺术场馆、音乐厅、排练场、室外校园文化艺术阵地等仍相当匮乏,较大限制了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师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填补艺术实践奖励投入,全面激发创作热情。三是艺术教育特色亟待进一步凝练。校内各单位在艺术教育方面仍有潜力可供挖掘,要以艺术实践为重要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和支撑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提升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建成川外特色艺术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