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03:24:49 农历戊戌狗年 腊月初四

川外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参加以色列海法大学暑期线上课程

发布时间:2020-08-30 作者:CIS-SISU

为了深度了解以色列这个神秘的国度以及与周边中东地区的关系,以色列海法大学在7月5日至8月5日举办了暑期线上课程,主题是“阿拉伯与以色列关系”。本次课程使用线上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让老师和同学进行研究互动。课程内容囊括了该地区极具特色和探讨性的主题,包括:阿以冲突、犹太复国主义潮流、以色列建国、民族主义运动、国际事务等。该课程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每周授课两次,为期一个月,课程完成经考核后授予结业证书。

第一周的主题是“阿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包括阿以冲突和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阿拉伯与巴勒斯坦国家主义的兴起,以及英国委任统治下巴勒斯坦的犹太群体等几个部分。Daniel教授从阿以冲突的历史回顾引入,指出政治角度分析阿以冲突的确具有借鉴性、学术成果也较为完善,但日后学者会发现,对于阿以冲突更进一步的研究,还是需要回到冲突的起源这一历史角度。

第二周的主题是“阿拉伯人的反抗和犹太人在二战后的建国历程”。Daniel教授指出,1936-1939年阿拉伯反抗阶段,面临着国内外多方压力,甚至迫于经济与军事的条件,反抗活动曾短暂被迫终止,一度出现工人罢工等社会制度瘫痪的局面。此后二战期间,犹太人惨遭屠杀,二战后英国结束委任统治,把巴勒斯坦地区的矛盾交给联合国,以色列得以最终建国。

第三周的主题是“三次中东战争”,包括1948第一次阿以战争、1956苏伊士战争和1967六日战争。Daniel教授从1948年战争引入,提到19448年战争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都各有说辞,以色列认为这是他们作为胜利者的争取独立战争,并且对被称为侵略者而感到愤怒。巴勒斯坦方则认为,该战争是以色列人入侵,而巴勒斯坦是受害者。本节课充分展示了巴以冲突的风云变局。

第四周的主题是“三次中东战争后的和平努力”,包括1967年6月到1973年十月期间的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黎巴嫩战争和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Daniel教授认为,在这一阶段,中东地区的局势因为埃及的力量参与,大家明显感受到力量对比更鲜明,局势变化更紧张。

第五周的主题是“《奥斯陆协议》后的巴以关系”,包括《奥斯陆协议》的签定过程及其和平条约的内容、第二次巴勒斯坦保卫战和巴以和谈的破裂。《奥斯陆协议》对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来说,是在实现和平方面的重大突破,但Dinel教授指出,该协议并未根本解决巴以冲突,也正因为此,随后又爆发了巴勒斯坦第二次保卫战。

此次课程面向全球的学生开放,中国有多所高校的学生参与,川外国际关系学院龚筱雨、常玉珍、杨雨涵、杨声四位同学,也积极报名参加了此次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几位同学以熟练的英语表达、具有专业水准的提问,给主办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藉此让外界更多知晓解了川外的以色列研究项目。同学们也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加深了对于以色列与中东的了解,拓展了学术视野,对于未来的发展较有帮助。